胡杨林社区-不是黛玉-个人文章

海·明月·琵琶

不是黛玉
2004-01-21 13:23   收藏:1 回复:4 点击:1375

    ——《小城春秋》的诗意化与散文风格
  
  摘要:当被意识形态生硬控制的革命历史小说泛滥,《小城春秋》被忽略了。本文即着重于对这本与普通革命历史小说不同的典雅的小说分析其诗意化与散文风格,也可称之为以散文的手写出来的诗。
  
  关键词:诗意化 语言 人物塑造 散文风格
  
  
  
  焚香煮茶的小城午后,浸渍着一段浓郁的春秋。我们热血的青年们,在海浪磅礴的岛屿中,翻天覆地,燃烧青春。沙鸥在他们头顶的蓝天飞翔。他们坐拥千倾豪迈,指点万里江山。那明月潮生海上悱恻的琵琶音;那轻沙绿岛灯光泊船在水面黑影中画出弯曲的金线;那些牢狱重重的惨酷与冷笑的阴谋,在夜里突如其来的的追捕与九死一生的却未逃脱。被鲜血染红的激情的岁月和生命,轮回后仍是夺目的惹眼色调。历史是一个沙轮,无数人来了,走了。他们也留下了线索。
  
  这是一首精致的挽歌。高云览沉醉在一段惊心动魄的时期里,发酵了一个忠实的诺言,“希望能用我坚持的劳动来完成严肃的付托”,“不量力地想用我的生命来写这一件激动人心的史实”,“企图以自己病弱的双掌摹写下”旧日的同志,老师和朋友,他们每个人的英勇就义都震动过我的心灵。①可爱的莽撞的青年硬汉何剑平,机智的细致的党工作者吴坚,深沉的谦恭的老党员四敏,热情的纯洁的共青团员丁秀苇,正直的善良的山地好汉吴七。他们在这个腐朽芬芳的小城里奔突行走,浪尖上翩然起舞。红旗红心红的信念在他们一人一人的手中传开来,一个接一个,一段接一段;他们坚定深遂的眼神穿越一切阻隔逻辑地纠结在一起。他们在作者笔上绽放盛开,热血涌动,描绘着属于知识分子的革命事业。
  
  高云览这个温情的典型的南方知识分子,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诗的思维,于是他的这一段小城春秋也有别于其它血腥战争的革命历史小说的更加诗意化。作家总挥不开自己的那种敏感幻化而深沉的激情。我们可以品读到他对人对环境意象的插入刻画是那样地清冷优雅,海上明月;苍郁古柏似雪杨花无风海上夜小木桨拖着的摇碎的长月亮四敏怀中慵懒的小黑猫……作家也无一例外让灾难困难以温柔传奇的笔触浮现:剑平同安乡里械斗纷争,何大赐不瞑目地死去,李木从大陆挣扎到南洋又挣扎地归根;周森叛变同志纷纷被捕,革命风暴一度席卷小岛又一度被白色恐怖笼罩。似乎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愠不火。然而这背后有着不能不揣摩的激情。有着一种隐约的不甚凝结的激奋风骨。整个小城在一场隐忍的风雨飘摇中。我们正义的善良的可爱青年们的脸庞欢笑在夕阳落照下,愤怒在似雪杨花的落影里。有些幼稚的正直的秀苇骨子里透着一股刚强泼辣:她不掩饰自己对四敏的好感,但却明智地将满腔爱意转移到剑平身上,被捕后机灵地面对敌人的审讯,禀父书是那样地诚挚那样地恨铁不成钢。她的纯白的身影走在落雨的墨黑的夜,她的红唇红心吐出来的美丽歌谣精彩演说及美丽的爱情。纯白鲜红这无限明快的颜色……在这场风雨飘摇中死去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啊。李悦娇儿如大理石雕像的黑影。蕴冬绝命书字字泣血。四敏翻身纵下海堤,作别一生的沧桑辛劳,离开这腐烂城市的地下暗流;从此小学不再有夜半人眠灯未眠的咳嗽,邓鲁的笔下挥洒义愤填膺也不再见诸报端……而豪迈歌声并不因此而停息:把你手里的红旗交给我,同志,如同昨天别人把它交给你……这是一段作者反复咏叹的大调,全书的诗意就是这样一次次被强化。
  
  高云览之所以如此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打造他这段精致的颂歌,让这小城风云涌动,英雄四起,却又波光鳞月,诗情缠绵,这就不能不提到他那被生命及鲜血震撼的经历及温暖细腻的“秀才心肠”。
  
  这是一个关于大劫狱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革命红潮四处流溢,而厦门却是万红丛中的一点白色孤岛。但它却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在福建的工作据点,是革命工作在白区的中流砥柱。大劫狱发生在1930年5月,这之前,在厦门的中共省委机关两次被破坏,成批同志被捕,眼看敌人就快操起屠刀,省委决定来个抢救,于是由地下党领导的这次伟大劫狱经过精密策划,终于取得非凡的胜利。②高云览并没有参加这次大劫狱,然而他却目击了这个惊心动魄。这个斗争及参加这个斗争的英雄们深深感动了他,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素手著诗的江南秀才们被卷入这股洪流,他们的笔下也只能无一例外地流泄出通红的字眼。他似泣血杜鹃,不辞辛劳,披阅五载,增删六次,直到1956年被送入肠癌二次手术室的那刻,他才永远离开了手中的笔。然而他是安祥和欣慰的。这部小说的诞生本身就如此诗意,它的其它也无法不诗意。
  
  我们不难看出全书的整体语言——无论是环境描绘语言或是人物语言,都有如这小城般古朴渊博的味道,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小说的直白生硬无味,或者说朴实无华。山风绕着山脊跑,远处的树林喧哗了起来。放生池灰溜溜的天树叶落下打碎了脸……这全然是其浸淫于北方汉语的学习,字斟句酌,锤炼而得。再看人物的语言:秀苇在禀父书中写道:“当集体被真理武装了时,它就跟海洋一样,是永恒的事。”③她给四敏的信中说:“当友谊使人幸福时,春月也如春日一般”④字句渗透着一股海边女子的书卷。通读全文,这样的句子时常出现,使一种诗意感萦绕字里行间。
  
  如果说美丽字眼优雅语言构成了全文叙事诗状态化,那么人物的塑造则是另一种凝炼而隐约的诗意化……且看看陈四敏,他谦恭和蔼待人宽厚,是厦联社的中流砥柱,是每个成员敬佩而乐于亲近的对象。作者对其分别用了“朦胧的抒情手法”及“激昂亢奋的表达”。四敏的温情文弱便是一种“朦胧抒情”:他总是衣冠楚楚,“头上脚下都叫人看出干净”;温柔地对待小动物,杀鱼时手都会哆嗦。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曾执砍马刀手刃白军:脑瓜子开花,血溅了一身;当剑平即将被处决,果断地下令:越狱!最后为不成为累赘毅然纵身投海.激昂亢奋与朦胧抒情是如此强烈地对比,使得这首“凝练而又隐约的诗”更加“婉延曲折”呈现一种跳跃式的描述的乐感。而四敏最后的殡葬,壮阔的队伍,给这首穿插在散文般的小说中的小诗打下最后一个省略号。人们的哀哭,海水的咆哮还在远处飘摇地传来……高云览以一种委婉的诗化的笔调刻画陈四每敏,也以这样的手段表达出当时的主流意识。固然因四敏是一位典雅的知识分子而受到高云览的偏爱,但更因主流意识的引导,高云览成全了四敏的完美,最终让其以壮烈的笔调结束生命,完整了一首美丽的诗歌。全文的最诗意化也莫过于此。
  
  爱情在全文中以一种复杂相连的旋律状态浮现。台风过境内外时秀苇剑平的感情躲躲闪闪地登场,若有若无地躲到幕后,以继而绚烂地开放。四敏与秀苇以终究消逝的浪花形式出现的短暂纠结。四敏蕴冬间坚定顽强深刻的感情用一种咏叹的方式打动了剑平与秀苇。书茵对吴坚无助无辜的深情,最终不知何去何从……与其说这是诗意化,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散文风格的表现。这样似断非续缓慢与抒情的旋律似溶冰入水般在书中缓缓游走,有时加快节奏旋转起舞,但始终以一种优雅的脚步穿行在字句之间。
  
  初读瞬间,《小城春秋》会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书中人物一来一去一往一返,似乎毫无章法;故事的一迭一起一沉一浮,也似乎无甚线索。但诵读全文后,我们不难看出字底纸背隐隐的暗流:剑平的成长串连了整个骨架,厦联社的兴衰以及大劫狱的发生始末延续着故事的血肉,秀苇与剑平的爱情联接了整篇的修饰。这像极了散文的有结构而似无结构,形散神聚。全文的笔调也无非是一种散文的诵读。作者对语言的把玩揣摩运用自如的能力不亚于一位散文大家。似乎没有工笔细绘却常在适当时刻画龙点睛:四敏生病时那轮苍白如刀刃的月,以及他牺牲时翻天覆地的风呼海啸,做为背景时常“响”起的歌声:把你手里的红旗交给我,同志,如同昨天别人把交给你……似乎都没有斟酌下笔却却处处匠心苦呤,每个字眼都可幻化成一个涟猗。这使得全书的语言细微处似诗般凝结而通读下来却有一种散文的别致风格。
  
  由于高云览没有亲身经历大劫狱,套用一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令他对整个事件的叙述有一种类似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觉。不似当局人表达出的那种竭斯底里激昂亢奋,也不是全然的冷淡,而是以一种真挚的诚恳的方式描绘及透露自己的情感,他不能做到“超然”,却能写得“诚然”。虽然不是真正的散文的书写,却是一种散文风格的运用。或者可以说本能的抒发。
  
  朗月的海上,清冷的琵琶音阵阵。嘹亮歌声:把你手里的红旗交给我,同志……二者交相辉映。小城的这段春秋就是如此地诗意,被一只散文的手写了出来。让我们从午后读到黄昏,香尽茶干.或者早有大师对其做了其它定义,或者我的这番绞尽脑汁凌乱不堪,但在那段烽火岁月里,这样可以令人洗手奉读细细品味的文字实在不多.这是一只羞涩的蝴蝶,优雅地翩然飞翔在四起狼烟里,追随的是我们无限的目光.
  
   ①②《小城春秋》序
  
  ③④《小城春秋》
  
  

作者签名: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狂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
谁在不知不觉地叹息
叹息不知不觉的年纪
谁还倾听那一叶知秋的美丽`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