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后土豆时代-个人文章

称大哥尚为时过早

后土豆时代
2003-12-22 14:06   收藏:0 回复:3 点击:1036

   
   在“标王”之称被同城兄弟蒙牛夺去之后不久,伊利集团市场总监靳彪向媒体宣告:“根据AC尼尔森9月份的数据,伊利已坐上中国乳业头把交椅,把原先的乳业老大光明挑于马下,提前两年实现了行业第一的目标。”
  
   紧随其后蒙牛集团市场总监孙先红也宣称,AC尼尔森9月份数据显示,蒙牛也已从原先的乳品行业第四晋升为榜眼之位。他还表示,“就液态奶市场而言,蒙牛到年底将夺得霸主之位。”
  
   声称自己登上乳业霸主宝座的不仅仅是伊利和蒙牛。此前三鹿集团亮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公布的今年《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名单》,表明自己已荣登乳品行业第一位。但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食品工业企业的排序》中,乳业状元却又换成了维维集团。
  
   《英雄本色》中“豪哥”狄龙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像豪哥这样无意做老大的,兄弟们却都把他当作老大。“老大”这个称号不是自己说出来的,很多时候,豪哥这样不说老大的人才是老大。
  
   中国几千年来流行的是“以成败论英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再仅仅以成败论英雄,今日是以“心态”论英雄。有一个好的心态,再加上足够的实力,方能够称王称霸。
  
   以中国乳业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巨头抗衡还为时尚早,在自己本来就不大的小天地里称王称霸意义又有多大呢?
  
   根据国家“十五”计划,2005年,人均奶类占有量将达到10公斤,总产量1350万吨,2030年,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25公斤,总产量4250万吨。作为对提高国民素质乃至生活水平有特殊作用的食品行业,乳业成为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中国乳品企业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从长远来看,欲获得足够的竞争力,规模生产的企业集团无疑是中国乳业的发展趋势,国际乳品企业花上百年时间完成的这一过程,中国乳品企业应予以借鉴。
  
   众所周知世界乳业排行第一的瑞士雀巢年销售额133亿美元,但这个销售是整个雀巢集团在全球二、三十厂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雀巢乳品都是以国内为生产基地,本土生产销售。中国9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250个城市,让消费者接触到这些乳品着实不易,尤其液态奶更受贮存运输条件所限,建立起广泛的生产销售网络是问题关键,国际乳品企业于是在国内广泛开展合资企业控股或是独资建厂。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纯奶生产及品牌无不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5年内国内99%的乳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在现有的1500多家企业中,存活下来的将不到10家,此话并非危言耸听,中国目前现有1500多家乳品企业,年产量800万吨,但90%属于小企业,日产量低于100吨。即使去年销售15亿元的国内乳业老大内蒙古伊利,与世界乳业老大雀巢的133亿美元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国际乳品企业也给国内企业不少启发。通过企业之间并购重组,冲破地域限制,既扩大规模,又建立广泛的生产营销网络,减少物流费用,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方能带来效益,中国乳业也不例外。
  
   贫嘴张大民的儿子只有吃进口奶粉才不拉肚子,虽然未免有夸张之处,但谈及对洋奶粉的态度,的确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样是奶粉,一袋同为500克上下的雀巢就是比国产的贵上十元左右,偏偏还是为中国百姓们青睐。
  
   随着中国加入W TO,中国乳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尤其是东南亚、中东市场都向我们展开大好前景,走出国门第一步则是质量可靠,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目前应坚决淘汰分散饲养、手工挤奶、奶站收奶的传统模式,争取5年内,80%奶源实现机械挤奶,从根本上提高奶源质量。
  
   质量是产品第一生命,而产品多元化则是现代商业竞争消费群体细分、产品细分的趋势决定的。婴儿、青少年、孕妇、老人、男人,不同人群有各自不同的营养需求,随着W TO临近,竞争加剧,在产品本身下功夫,迎合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更易胜出。
  
  2003-12-22
  

作者签名: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