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zhang2003-个人文章

浅论《黄土地》

zhang2003
2003-12-19 22:25   收藏:0 回复:1 点击:5591

    浅论《黄土地》
  
  《黄土地》是一部集中展示了黄河文化这样一个宏大主题的作品,表明了编导对陕北黄土高原及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重新陈述的探索。它已成为导演主观理念观照下的话语体系,体现出显明的对中国文化的深沉思考及对中华民族的赤子之爱。
   中国地处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和农耕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方式。展示人和天地的和谐共处,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这是执着于民族特色追求的电影编导们极力想达到的目标,黄土地被誉为民族的脊梁。《黄土地》突现了黄土地的画面主体地位。运用仰拍的远景和大远景,频繁运用推拉摇和编辑艺术,将暖黄色的山山峁峁屡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其表意功能不言而喻,确也准确地传达了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黄河被誉为我们的母亲河,但影片中黄河并没有对身边的这块亟需它惠顾的土地给予太多的关注便匆匆奔流而去。潜伏着巨大力量的它依然保持着安然,冷漠的面孔。它蕴涵了民族的生命,同样也无情地吞接了无数像翠巧这样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人。黄土地和黄河的符号所指,使人在体察民族值得赞扬的宽容和韧劲的同时,也领悟到民族值得反思的麻木和惰性,以及历史在身上所投下的厚重的阴影。影片把黄土地当作画面主体并彰显创作意图。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却是作为一种陪忖,在广袤的黄土地主景下,他们显得那么渺小和苍白。隐涩地表明了他们不是将土地踩在脚下的主人,而是匍匐于土地,仰视土地的臣民,无言的画面造型和有声的对白设计暗示了人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
   浓郁的人情味和伦理观,传统的审美情节和人生感悟,乐观豁达,谦卑中庸的处世模式,《黄土地》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劣根所在。翠巧爹以其温暖的父女亲情将翠巧送进了封建婚姻观念的祭堂,直接导致了翠巧的死亡,不可抗拒的封建婚姻思想,美好的主观愿望及浓郁的亲情和悲惨的结局之间所形成的极大反差,构成了悲壮美感的元素。从而达到了揭示礼教杀人及茫茫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的主观叙事隐喻。
   迎亲,腰鼓,求雨,三个场景,即极富于民族特色,全面展示了民族文化独特而又落后的一面,同时极富象征性的意象也完成了导演主观叙事的目的,组成了蕴籍的意境画面。
   当然,影片此类表达的画面形式很多,前面照应的迎亲场景,屡次出现的黄河水的叠化镜头。扑满灰尘的百白羊肚手巾,打满补丁的黑粗布衣裤,灰黑的土灶炕,只画着黑圈圈的红色对联——无不在展现民族独特的生存状况,从而也同时展现了导演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启示。
  
  
原创[文.小品影视]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