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情寄黄花滩
□ *木子*
2025-07-17 18:14
收藏:0
回复:1
点击:103
情寄黄花滩
李天银
黄花滩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玉门市境内马鬃山南麓,下西号、黄闸湾两个乡镇北部,是一片沼泽戈壁相间的盐碱滩,汉唐时代这里曾是汉冥泽中心区域,具有大面积的水域,明清时代依然是布鲁湖、青山湖所在地,如今仍有季节性河流北石河及八墩湖、青山湖等沼泽水洼。
黄花滩也是黄花农场所在地,黄花农场最早是一九五六年由甘肃省公安厅批准建设的劳改农场,称饮马二场,一九五九年与安西十工农场对调,成立国营黄花农场,一九六二年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十一师,改称农业一团(简称农一团),一九六三年成立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十一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一团,黄大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进入兵团农场,一九六九年改为第一师第五团(简称农五团),一九七一年改称兰字915部队,一九七四年兵团撤销,黄花农场归属酒泉地区农垦局,改称酒泉地区国营黄花农场,一九七九年恢复甘肃省农垦局,黄花农场场隶属甘肃农垦至今。
在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发展过程中,黄花农场历经坎坷,曲折前行,虽然隶属关系多变,遭受了文革等动乱的破坏,但在几代农垦人不屈不挠不懈努力下,终于使一片盐碱荒滩变成了农田绿洲,一个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场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十年代农场初建时期,兵团组建,近两万名复转军人,城市支边青年集结在这里,以空前之规模,浩大之声势,开展了一场改天换地的人民战争,挖排渠,修农田,广大建设者们忍受严寒酷暑,克服重重困难,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烈日当空,劳动的号子声彼此起伏,红旗招展,尘土飞扬,农场建设的工地星罗棋布分散在黄花滩的各个角落,巩昌河畔,青山角下,一顶顶帐篷,一个个地窝子,就成了开拓者安营扎寨最初的家园。
曾记何时,铁锨、洋镐、架子车就是农场第一代开拓者的基本的劳动工具,玉米面、窝窝头是他们基本的口粮,帐篷、地窝子是他们基本的住房,手上的血泡,辛勤的汗水是他们天天的常态。他们以凌云之壮志,火热之激情,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搏斗,在玉门的大地上树起来感天动地的历史丰碑。
如今站在干峡山之巅,放眼眺望,绿色的黄花滩碧波荡漾,林网纵横,十万亩农田连片,沟渠相连,绿茵连天,处处青纱连绵,麦浪翻滚,鲜花遍地,葵花茴香金黄娇艳,苜蓿玉米绿波接天,水库碧波荡漾,场部楼群林立,柏油路宛若一条条黑色的绸带,把一个个连队,一片片农田串成翡翠般的珍珠链。
而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参加了农场建设,见证了农场变化,从一九八四年到二零一四年,三十年间我在农场搞科学试验,引种啤酒大麦、孜然、茴香、食葵、牧草等农作物;调整农场种植结构,推进多元化种植,扩大经济作物,饲草作物面积,提升农场种植效益;清挖排渠,平田整地,改土治碱,收复弃耕土地,扩大种植规模;进行标准化农田建设,把碎片耕地连片集中,把星星点点的绿洲连城片片整齐的绿原;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种草兴牧,促进农场经营多元化,产业链条延伸,从单一粮食种植发展成为粮经草牧结合发展;推进职工家庭农场建设,两费自理,深化农场经营机制改革,释放经营活力。在农场我两脚踩踏荒原,徒步丈量田野,把汗水洒在禾苗的根上,把心血灌注田间地头,三十年的岁月,我把青春奉献给农场建设,我把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黄花滩的广袤大地。
黄花滩,一片烈火燃烧的土地,一片情满田野的土地,想当年多少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多少人埋骨东山头,魂系黄花滩,他们的灵魂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同辉。那些从天津、西安、青岛等大城市怀揣梦想,来到黄花滩的盐碱地,从少年书生变为种田农工的知识青年,他们大多在农场一待就是十多年,还有人终生待在农场,再也没有回到他们出生的城市。即使大部分人在中年回到城市,大漠的风沙深深印在他们脸上,农场的烙印深深留在他们心里,手上起过多少血泡,眼中流过多少泪花,把磨得陈亮的铁锨当作劳动工地上的饭碗,就着沙粒吞下馒头,多少艰难的日子已成过往。然而他们用青春汗水化作无穷之力,使黄花滩戈壁变成片片绿洲,他们以火热激情聚集成强大的洪流,以摧枯拉巧之势把亘古荒原变成了片片农田,他们的牺牲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留黄花滩的大地。
也许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促使人们精神强大,那些手拿铁锨,肩扛土框的“铁姑娘”“猛小伙”天天都在创造奇迹,有人一天挖土四十方,打土坯七百多块,割麦子两亩,这些神话是那些从城市来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支边青年创造的,那些奇迹般史诗象神话一样刻在农场人记忆的深处。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黄花滩盐碱地以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建成了兵团的标杆团场,农场也曾获得甘肃省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等称号。在农场的建设史上,曾涌现出甘肃省劳动模范马庭祥、代兴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杨富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李天银,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政工干部田玉珍,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林,甘肃省全省勤劳致富先进个人董玉兰,甘肃省农业技术先进工作者安子濮,甘肃省五一巾帼奖获得者张月娥等一大批模范人物,那是黄花人用汗水谱写的英雄史诗,生命颂歌,历史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
玉门出了铁人王进喜,更出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铁人精神,建设黄花滩的奉献者谁又不是铁人,谁的身上没有铁人精神的体现呢,那是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那是一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农场建设者创造和铸就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是农垦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是农场壮大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农场一张亮丽的名片,将永远留在农场光辉的史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