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谈儿童节纪念活动的价值重构与回归

三木子
2025-06-25 05:40   收藏:0 回复:0 点击:271

    谈儿童节纪念活动的价值重构与回归
  
  三木子
  
  当孩子们文艺汇演的落幕,当孩子们的礼盒堆拆尽,当疲惫的孩子在掌声中睡去——儿童节的喧嚣过后,在消费主义与成人本位交织的狂欢中,儿童节正日益远离其本真。我们亟需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让儿童节对童年价值的守护与儿童权利的价值回归。
  儿童节活动正深陷异化泥淖。成人精心编排成人欣赏的文艺汇演,使儿童沦为表演工具,学校礼堂的聚光灯下,孩子们带着程式化的笑容重复排练数月的节目,自由探索的天性被悄然扼杀;消费主义浪潮裹挟了节日本质,电商平台“儿童节必买清单”年销售额激增200%,昂贵礼物堆砌成情感隔离的围墙;儿童群体在节日叙事中持续失语,留守儿童与残障儿童的权益困境在聚光灯外无声蔓延。当庆祝成为展演,礼物替代关怀,节日的核心精神已然迷失。
  回归儿童节本质,需以权利本位重塑价值坐标。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揭示:“童年是人类诗意的源泉。”这份诗意在功利教育挤压下日渐稀薄。一位自闭症儿童在日记中写道:“儿童节,我只想安静地看云。”此言如镜,映照出我们对话语权的漠视。守护童年的“无用之事”,正是守护人类精神原初的创造力。
  价值重构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在家庭中,应打破“礼物馈赠”的物化逻辑,将节日主权归还儿童。由孩子自主设计一日活动;倡导家长“无手机陪伴”,上海某社区的实践显示,高质量亲子互动使儿童情绪表达力提升40%;用影像记录儿童对世界的哲思,如“为什么树叶在秋天勇敢离开大树?”——这些天问正是童年智慧的星光。
  教育机构必须重新解构儿童节汇演。成都某小学以“校园改造金点子大赛”替代传统汇演,儿童提出的27项方案中,“雨天可踩的水坑”等创意被纳入校舍改造;北京某幼儿园设置“情绪涂鸦角”,让孩子用色彩诉说心事。此类实践证明:当儿童成为校园空间的设计者,其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社会层面,需从慈善施予转向制度保障。建立“乡村儿童阅读支持联盟”,通过定期线上读书会实现可持续陪伴;推动“融合教育伙伴计划”,普通学校与特教机构结对发展。深圳立法规定新建社区须配备儿童游戏空间,将儿童需求嵌入城市发展基因。这些行动使儿童节一日精神,延伸为365天的守护。
  儿童节的价值重塑和回归,在于引发社会文明的反思。成人须警惕“为你好”的“温柔专制”,如教育家尼尔·波兹曼警示的:“童年概念是人类文明最精巧的发明。”当我们在城市规划中保留供孩子观察蚂蚁的泥坑,在政策制定时引入儿童发展影响评估——儿童节才能超越符号意义,成为文明温度的试金石。
  儿童节应是全社会对童年的一次集体回归。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蓝天下自由讲述自己的故事,当城市街角留有涂鸦墙与泥巴坑,当孩子们“安静看云”的心愿被郑重赋予——这样的儿童节,才真正回归其本义:它是人类对生命初始状态的虔诚致敬,是文明对纯真童心的永恒朝圣。让节日的欢庆沉淀为日常的自然,才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社会应有的文明高度和状态。

作者签名:
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