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木子*-个人文章

夏日,我仰望祁连山的冰雪

*木子*
2025-06-24 21:06   收藏:0 回复:0 点击:189

    夏日,我仰望祁连山的冰雪
  
  李天银
  
  我一直住在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六十多年了,从张掖到玉门,再到酒泉,陪伴祁连山一年四季,岁岁枯荣。
  特别是这些年我住进肃州小城,每天我都会在城市边缘找一个视线开阔的地方,看看祁连山雪峰玉立,雪冠晶莹,山上白云悠悠,山下绿树成荫,碧翠流连。具说这个小城是亚洲距离冰川最近的城市之一,距离祁连七一冰川仅有百余公里,两个小时车程就可以达到冰川脚下,是观看雪山最佳的城市。特别是夏天,伴着祁连山星辰日起,山顶白云苍狗飘忽,云雾撩绕虚幻,遥望雪峰苍茫圣洁,更具有独特魅力。
  六十多年来我曾三次深入祁连山的腹地,近距离与祁连山交流对话。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张掖就读于农校,学习植物学,昆虫学等课程,要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状态,昆虫的生存环境,学校曾组织我们深入祁连山中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夏天,我们从学校出发,乘车到张掖马蹄山区,那时还没有马蹄寺景区,那里破败不堪。我们从山下到山顶,观察不同海拔高度植物变化,昆虫类型,采集植物、昆虫样本,制作成标本,我们不仅采集到了高山铁线莲、狼毒、虎耳草、木贼、麻黄、珍眼蝶、大卫粉蝶等珍稀物种,也搞清了从山底到山顶植物群落是由阔叶向针叶的过度,植物的垂直分布变化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只有在爬山的过程中才能清晰观察到,平时在平原很难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的海拔高度动植物分布有着明显的不同,越到山顶动植物种类越少,到了雪线基本看不到动植物的影子,从山下的炎热到山顶的寒冷,动植物生存环境变化十分明显。
  那次祁连山之行是我第一次爬山,那是我在十八岁的青春记忆里完成的第一次4000米海拔的攀登,也是我第一次对山地系统的认识,对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实地认知,不仅是对海拔高度变化的认识,也是对高处不胜寒的真切体验,从此山在我的认知中有了具体的意象。
  第二次进入祁连山腹地是我工作二十多年后,岁月跨入了新千年,我已从一个农校学生蜕变成为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从事农业科技试验,农业生产技术是我的本职工作,管理十万多亩土地的农业生产,成天与水打交道,关注水情变化,就成了我最重要的事情。一个盛夏时节我作为灌区代表,应灌区水资源管理机构邀约赴水源地考察,我们在看过昌马水库后,延昌马峡谷,到达祁连山最大的冰川——透明梦珂冰川附近,对终年积雪的冰川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祁连山水源的形成及生态环境。
  越野车在崎岖的昌马山谷中蜿蜒绕行,上上下下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达到了海拔4000米的冰川边缘,可惜由于山上发洪水,我们的越野车再无法前行,只能在冰川边缘的一块平地上停下来,最终没能登上冰川之巅。我们只好在近在咫尺的冰川面前,望峰兴叹,近看冰川如梦如幻,玉洁冰清,晶莹剔透,也许是数万年前的雪水凝结成冰山,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静如处子,美若天仙,在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恍若仙境。在这样的高度几乎没有了动植物的存在,有的只是冰雪,千年的冰,万年的冰,还有寒冷的山风。如果说二十多年前在张掖考察的是祁连山的动植物,这次考场就是水源。作为一个农业工作者,从植物群落到水源涵养,也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生物关系的链条上,水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础,我从植物生长到环境生态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虽然遗憾没有踏上数万年前的冰川,没有与冰川有过肌肤之亲,但却感受到了水源的形态,近距离亲近了冰川的容颜,体悟了水循环生态的链条衔接,对水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二十世纪初的2014年,因为进行寒地牧草试验,我有机会第三次深入祁连山,在鱼儿红牧场进行了两年多的燕麦跟踪试验,我不仅多次进出山中,还短时间住留在山上,进行平地、播种、灌水、施肥、收获,完成了高寒山区燕麦试验的全过程观察记录。在鱼儿红我曾沿着冰沟峡谷,到达海拔近5000米的山峰,看冰雪覆盖的山脉。沿着金钩峡谷,顺流而上,捡拾金钱石等奇石美玉。在祁连山的怀抱里,看山巅的日出日落,感受山中的草枯草荣,感受祁连山万年如斯的宁静安详,体会冰雪消融的流水潺潺,经历着季节变化的草色冷暖。
  每一次进入祁连山都有不同的感受,祁连山不仅是高远的,也是博大的,是无数河流的发源地。其实每一条母亲河,必然有一座母亲山,山水相依,祁连山就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
  是河西走廊偎依着祁连山,还是祁连山怀抱着河西走廊,无疑祁连山是河西走廊赖以生存的命脉,是祁连山冰川融化的水源,赋予了河西走廊生命的绿洲。“不见祁连飞白雪,错疑甘州是江南。”祁连山也称南山,“天之山”,主峰疏勒南山海拔5808米,众多山峰海拔在4000-5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覆盖率达1.46%,分布2815条大小不等的冰川,冰川面积达到1931平方千米,储水量达1.5亿立方米,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是“中国之臂”河西走廊450万人口,75万公顷土地及广袤绿洲生态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祁连山作为天然屏障,不仅阻隔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形成巨大的冰川,也为河西走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水源,形成了河西走廊干燥温凉,没有潮热独特的气候环境。
  仰望祁连山,不仅是高大雄伟,洁白纯净,而且是仰望母亲,是神圣,是巍峨,是沉稳,是挺拔。仰望祁连山,我会心胸开阔,遥望祁连山,我会心旷神怡,我是祁连山的孩子,这就是我每天望着祁连雪山的理由。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