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杨林社区-三木子-个人文章】 王永禄老师和他的哲理小诗 □ 三木子                  2021-01-05 15:33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23
        
 回想当年,我最初和王永禄老师相识时,大概他就像如今的我一样的年岁,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认识了王永禄老师。
 那是2003年9月。他中等身材,身体瘦瘦弱弱的样子,戴了一副近视镜。一问,果然是当过老师的。不是我的记性有多好,而是因为那天,他签名送了我一本他的诗集《夕阳短笛》。在扉页上,他写上了“敬赠 李宝林先生 尽力斧正 王永禄 2003年9月5日”。
 这本书现在摆放在我的书桌上面。那是我最近退休,闲来无事,翻捡旧物的意外收获。本来,王老师这本诗集是夹杂在一堆落满尘土的旧书报里,被当成无用之物弃之一旁,准备卖掉的,我重新发现了它。我掸去它身上的尘埃,重新捧读,感慨万端。
 时不我与。一晃,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7年多了。许久未予王老师联系,不知道如今安在?
 王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和散文家、诗人苏连硕老师是沧州师范的同学,后来回宝坻任教。先后在《河北文学》《河北日报》《天津日报》《诗潮》《芳草》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小说和散文等千余篇,尤其擅长玲珑剔透的哲理小诗。他的诗歌多从农村生活入手,加之以思考,生发出朵朵的“灵感火花”。如《我向外公学除禾》《拾秋》《柴垛》《顶针》《喜鹊》《老牛》等,取材广泛,饱含激情,生动洗练感人。更多的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之器物、琐事,从中寻找情趣,抒发情感,比如蜡烛,煤,吊兰,筷子,锄,甚至于电冰箱,高压锅,电风扇等等都可入诗,并从中“悟出人性人格人味”。 可以说,在王永禄老师笔下,“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皆可为诗,皆有诗意,他实在是不愧为“诗痴”的称号了。下面一首《农民》写的就是作者自己:
 
 我在乡下种田
 田也在乡下种我
 那一垅垅的禾苗
 我是其中最绿的一棵
 田与我相依为命
 我与田血肉相连
 我用思想感情的潮水
 灌溉田
 田用疯长的意境
 慰劳我
 使我茁壮为一棵
 血气方刚的红脸高梁
 或一朵洁白如云的棉花
 (刊于《乡土诗人》2000年春季号)
 
 一首《梧桐树下》充满初恋趣味:
 
 还记得
 那年那月那晚
 梧桐树下
 大哥哥睡熟了
 风也喊他不醒
 
 等吧
 月亮爬上梧桐
 小妹妹的心思
 映在荷塘
 被鱼儿碰碎了
 (刊于《乡土诗人》1997年四期)
 
 《思乡》更是精到、厚重:
 
 世人的一种嗜好
 无法戒掉的瘾
 
 明月
 像硕大的露珠
 从心头滚落
 湿了游子的梦
 
 此时
 想象中的夜鸟
 啄破思乡的闸门
 (刊于《新诗人报》2000年纪元号)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超短诗,如《车铃》:
 
 在提醒别人的时候
 总不忘  先敲打自己
 
 再如《海峡》:
 
 是谁这样残忍  凶狠
 在母亲身上烙下深深的鞭痕
 
 当年,我曾经在《宝坻医院》报上读到王老师许多短小精干的小诗。这是一份由宝坻医院出刊,免费赠阅的八开小报,每期除了刊登一些患者的感谢信和医药知识外,就是刊登一二首诸如王永禄老师的《温度计》《注射器》《手术刀》一类的小诗,这在当年对于我这样的业余作者来说,也是十分的趣事呢。
 时光一去不复回。十七年就这样流逝了。不知道十七年后的那个我又在哪里,不知道我的那些题字的《八月的午夜》去往何处,更不知道是谁在为我写上了类似的一段文字。
 作者签名:吾如鱼虾,人间如水,无形之钓者常常有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