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陈嘉珉-个人文章

陈嘉珉:在第三十二届大成拳交流大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陈嘉珉
2020-11-14 20:25   收藏:0 回复:0 点击:2651

    尊敬的张主席、各位武林前辈,各位拳友、师兄弟:
  
  大家好!我汇报的主题——大成拳,是智慧拳!如何开发我们身体本有的智慧宝藏,我谈点自己的体认和看法。
  
  一
  
  我们说中国文化有释道儒三家,对于智慧开发,释家讲得很细致精微,它把大智慧、最高智慧称作甚微细智。我们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唯识学叫六根。与六根相对应的,比如眼睛看到的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等,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唯识学叫六尘,就是六种外境。那么六根作用于六尘,即六根和六种外境打交道,就产生所谓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界”就是界限、范围、限制的意思。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就被这十八界哄骗、欺凌、压制,不得自由,丧失智慧。六识之外,再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两个,共为八识,叫八大心王。为什么叫“王”?就说它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我们都被它压迫,生生死死被这八大心王折腾。如果你能改造这八大心王,推翻这八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人,那就是智慧高人。就我的体认来讲,大成拳能打倒、改造这八大心王。当然这个打,首先就需要智慧,所以选择学习大成拳的人,就已经是一个智者;再把大成拳学好,那就是智慧高人,智慧超人。
  释家法相宗有一首偈说:“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痴就是没有智慧,拿来什么它都接受,指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像一个容量无限的大仓库,所以也叫含藏识。最强势、伶俐、作怪的是第六意识,它造作分别、是非人我、妄念纷纭,所以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个心中贼就是意识。还有《楞严经》说的“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这个心非常作怪,又顽固又善变,有时顽固不化,有时又变化无常。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做一件大事,做一项事业,意识形态工作很重要,因为它是管“心”的。我们大成拳说的无意本能这个“体”,就被封存、深埋在第六意识之下,但它的本来面目不变,佛性不减。意识如何压制、掩盖无意本能?它就靠五个“兄弟打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专对外境器世间,习气厚重——眼睛要看好看的,耳朵要听好听的,鼻子要闻香气,嘴巴要吃好吃的,身体要接触快感舒服的,它们在门前做“买卖”,是真正的“奸商”。古往今来很多的人生失败,都是为了满足六根的贪瞋痴,满足五根的低级欲望,从而违法背德,从而招致天怒人怨和严厉处罚。
  佛家讲“戒定慧”的“戒”,主要就是针对五根五识。五根五识是一个善恶、美丑、好坏杂存的大染缸,第六意识随着前五识一起启动,便产生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人为的事端和麻烦。我们人生有一个大矛盾,就是你重视五根、五识和下身的欲望,重视物质欲望,妄行贪瞋痴慢,智慧就会退化;你要提升智慧,就得抑制身体和物质的欲望。第七末那识意为“我执”,又名传达识,它依随六识迁流,六识净则净,六识染则染,它染净不分、好坏不分,只管把六识信息执着地传递给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也是染净、好坏不分的,全部照单接收,全部储存起来当种子。按照体用关系来讲,第六识是“体”,其余七识是“用”,因为第六识无明愚痴,压制了自性、佛性和无意本能,所以其它七识都在污浊的“用”中恶性循环。
  《坛经》有一句经文叫“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具体说明转识成智的机理。修行在因地的关键,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道家、释家都坚持要做功夫,而且要精进用功,功夫精纯,历境练心,见境不动,才能通过功夫得定而“转定为智”。释家常说的“转识成智”,其间还有个“定”;如果没有“定”,“识”就无缘转换成“智”。在定中破了法执、我执尤其俱生我执,内脱身心,外除世界,返本还源,回归自性,第六意识便转为不受前五识污染伤害的妙观察智。所谓一念成佛,就是第六意识立即转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一转,紧接着第七识便转为不再分别执着染净好坏、传递谣言的平等性智,于是根本智慧就出现了。
  由于“六七因中转”了,便自然呈现“八五果上圆”的奇妙景象和效果——第八识转成舍断习气烦恼、园证佛果的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含有未破无明的佛性,即自证分,它是善根种子,以及唯一真如佛性——证自证分,这是慧根种子。第八识一转,就是证得自证分,人就打破无明,返璞归真,证到本体,从而圆满智慧光明。在第八阿赖耶识的圆满智慧光明照耀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便转为事功上的成所作智。常言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就是“六七因中转”后,获得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作为基础,在功夫的不断精进中,进一步获得第八阿赖耶识圆满光明智慧,并在这个最高智慧的指引下做入世之事。虽然是做入世之事,但和一般人大不相同,表现在其行止皆在定中,由于去除常见断见,能够任运自然并自然合道,因此做事功易于成功,能够轻而易举做大事,成就大事业。
  那么这个八大心王,它跟大成拳有什么关系?要做到“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佛家要经过复杂的五戒十诫修行,就是“戒定慧”,要持戒打坐、禅定,才能开启智慧。佛家的五戒十诫,大成拳能够“一桩成就”。在桩定状态中,五根自然关闭,一切成为身外之物,还有什么可戒呢?一切皆空!《楞严经》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道德经》说“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它和“无量”、“天下”之间有法门通道,而大成浑元桩就是一条简捷有效的法门通道。只要“抱一而式”站好桩,各种戒律会自动遵守,一切智慧之门也会自然打开。
  一个人发心站桩,总要有所“戒”,戒除不必要和不利的行为,才能数年如一日安静持桩;而加持站桩本身就是“戒”,是持桩者唯行此道的戒律。然而光有“戒”不行,如果不能“定”,那就是空“戒”,因此“定”是关键。有了“定”,才能进入桩定禅乐的大乘之境。身心没有进入大乘之境,没有获得化劲展现这个体用合一的效果,无意本能便深埋在习性之中,偶有开显也是浑浑噩噩;而一旦无意本能受到桩定大乘之境熏习召感,便会以智慧特质和面孔勃发出来。
  
  二
  
  道家功夫怎么讲?道家功夫最复杂艰难。道家内丹功法有“三关”:初关小周天炼精化气,要练一百天;中关大周天炼气化神,要练十个月;上关炼神还虚,要练九年。在三关启修之前,还有保养身体、祛除疾病的“筑基”准备过程。道家复杂的三关修炼,大成浑元桩也能“一桩成就”。邓名师兄的这本《觉偈》书中,《持桩三节》这一篇第一节“养”,从“独立抱一始”到“灵明独照歌”一段,便是大成浑元桩一桩成就、不练自练的绝妙功法。大成浑元桩不仅通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持桩三节》概括的“周天大小活”全过程,而且向前覆盖筑基,是真正强身治病的绝佳功法。
  今年元旦师父张主席在兴义讲课,介绍《黄帝内经》和道家关于经脉运行、周天功法的理论,说经气贯通八脉、运行全身一周,需要二刻即三十分钟;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需要四刻即一个小时。那么我们站桩,师父说就以二刻、四刻、六刻为标准,即每次站三十分钟、六十分钟或九十分钟。每站三十分钟,气血自然打通一个周天。
  对道家过三关之后,还有炼虚合道、羽化登仙的果报,这也是大成浑元桩修持的必然延伸,就是邓名师兄《持桩三节》证知的“契如空空境,桶底尽脱落”、“环宇混沌行,灵明独照歌”、“骨骼起峰棱,肌肉条条落”、“身无挂碍意,葛藤皆断落”、“空洞接宇宙,无我泯安乐”这种智慧开启的无上、无等境界。
  
  三
  
  最后看儒家怎么讲?儒家“四书”的第一书《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共是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可谓儒家的“七步功法”。儒家的七步功法很完美,但儒家包括孔子在内都没有练好,他们被卡在第三关“定”这个地方。在今年三月印刷的这本《于永年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我写有一篇《读于永年先生论孔子有感》文章,说孔子在德行上是一大伟人,但在学识、功夫、智慧方面,他的欠缺和不足是很明显的,难怪于永年先生说“他连最初阶段的‘坐忘’都不懂”。就是说孔子忙于事功,忙着推广他的学问,忙着求官,没有安下心来做身体上的功夫,没有成就静定开启智慧,没有做“戒定慧”这件事情。
  但是孔子知道这一关很重要。如何过“定”这一关?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告诫,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看,不符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能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能做,原话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上严格管束自己,就是佛家讲的管好眼、耳、鼻、舌、身五根,不让五根肆意妄为来污染意识心灵,让“心”沉静下来。
  我们大成拳伟大在哪里?第一,我们站桩就有“定”这一关,不过这一关,站桩只是普通体育运动,是相对位移运动的位静运动而已,只是锻炼身体、祛病疗疾而已,不能开发智慧。第二,大成拳简单,一桩成就只管一项,就是“非礼勿动”,其他你想看什么好看的只管看,想听什么好听的只管听,想吃什么好吃的尽管吃。你只要“非礼勿动”把桩站好,就自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以至于“非礼勿思”、“非礼勿写”。像我现在这样,与武术和大成拳无关的东西不去想、不去写。当然也可以去想去写,而且一做就正确,并且有效果,因为一切事功都是大成智慧,所有功德都是大成事业,而且“拳德道”——全部得到!
  你“非礼勿动”站桩,就自然做到“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大成拳“不练自练”、“一桩成就”的特质和内涵,也是《楞严经》讲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楞严大法讲抓住“一根”,大成拳法就抓住“一桩”。所以大成拳是非常有效率的智慧拳、哲学拳、文化拳。
  
  四
  
  那么站桩如何做到桩定呢?我们大成拳的法门很多,我是有缘从匡林大师兄身上学到了两点。第一是在今年四月出版的这本《二人集》中,匡林师兄文章所谈的“赞成一片”经验,他向师父汇报过,得到师父的印证、肯定和赞许。北京的于冠英老师还写了《回复〈站成一片〉》这篇文章给予肯定。
  第二点,匡林师兄两个月前刚出版的这套《一诗一吟》,上册书名叫《觉偈》,开篇有一首《知知偈》和一首《无知偈》。《知知偈》说:“(一)一说山川人皆知,可惜知之亦非知。知之不知何为知,欲知知之不在知。(二)茶香酒韵众皆知,可惜知之亦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欲知知知不沾知。”《无知偈》说:“(一)一诺言知之,立堕入无知。无知知知之,知之亦无知。(二)知去哪里了,笑看人知之。知之得去知,去知亦无知。”
  匡林师兄的《知知偈》,揭示了站桩开发智慧的最高境界和法门。匡林师兄的《知知偈》、《无知偈》讲了两个“知”:一个能知,一个所知。你站桩松静、自然、平衡,扫除万虑,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是不是把所知关闭了?五根六根不是也关闭了吗?就剩下一个能知,这就是“站成一片”。八月中旬在上海书展新书发布会上,我打比方说明这个能知。我说比如吴文辉师弟,你回家时夫人说你喝酒醉了,你就说我是喝醉了,但有一个不醉的东西在里边,你知道不?夫人说不知道。你说那个喝醉的不是我,在醉的后边有个不醉的知性,就是知道醉的那个“知”,并没有醉,那个能知的自性才是我。你就守住这个“知”,这就是能知知性。其实说“守”也不对,你去体认,智慧就开了,这时你就是佛。我以前读过几百本佛学的书,感觉没有把“佛是什么”这个问题说清楚,或者说偏了,或者说俗了。佛法究竟传什么?《坛经·般若第二》明确指出“只此见性门”、“唯传见性法”。这个能知,就是见性门、见性法,就是《坛经·忏悔第六》说的“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大智慧。《坛经·忏悔第六》说“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这个时候你与诸佛同一类,你也是佛,是智慧的化身。
  就我的知识和见解而言,有两个人的诗偈说到了同一个“知”,注意不是所知。第一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他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二个就是匡林师兄,就是他的《知知偈》、《无知偈》。
  佛家最高经典《楞严经》有一段重要经文,说“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意思是见到光明的能见,本身并不是光明,见到黑暗的能见,本身并不黑暗。接着还有:“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天晚上我站桩后默诵匡林师兄的《知知偈》,忽然一闪念,把《楞严经》这段经文的“见”字,统统换成匡林师兄《知知偈》的“知”字。那就是——“知明之时,知非是明;知暗之时,知非是暗;知空之时,知非是空;知塞之时,知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知见之时,知非是见,知犹离见,知不能及。”最后四句经文表示所见的“见”字,也可以换成匡林师兄表示所知的“知”字,那就是——“知知之时,知非是知,知犹离知,知不能及。”我当时那个醍醐灌顶的清凉感,茅塞顿开的欢喜心,除了体认,真是没有办法形容!
  在匡林师兄这本《觉偈》里边,我写了4万6千字的读后感,一共十二节,其中的四节“未申酉戌”,就专门解读匡林师兄这个“知”字,共1万7千字,占全部《读后》字数的三分之一还多。上周我在北京,有几个读者来看我,她们说,陈老师的解析文章不知杀伤了多少人的智商,本来我们想写点评论,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说你们要看我师兄,他这一个“知”字,不知杀伤了多少人的智慧!以前有个伟人爱说“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我当年写文章狠狠批判过,现在来看真有这样的话。邓师兄一个“知”字,引出我1万7千字的解读,这不就是一句顶1万7千句吗!所以我竭力推荐匡林师兄这本《觉偈》,上下两编尤其“觉一”、“拳一”部分,都是这个“知”字的翻版、演绎,所以这个“知”字是全书的诗眼。这是一本人生和大成拳的智慧之书,如果要修学大成拳开发智慧,这本书一定是重要的参考指南。
  最后我想说,我们多数人学习大成拳,不是要做职业拳击运动员,而是通过大成拳强身健体、祛病疗疾,尤其开发智慧,是要把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事业当中去。做到这个时候,我们会深入理解师父张主席在《大成拳研究》第59期里边写的《师门与规矩》讲的一句话;“你大成拳都敢练,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开始只是把大成拳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治病疗疾的方法,可是学到最后,它是一种开智、益智的功夫大法,你会按照大成思路去成就事功,把所有工作都做成大成事业,而且“拳德道”——全部得到!
  谢谢大家!(抱拳)
  
  (2020年10月24日晚,第三十二届大成拳交流大会高峰论坛发言,湖南邵阳国防华泰大酒店11楼会议室)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