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杨亦杨-个人文章】
4.空间絮语 * 文化(多篇) 亦杨
□ 杨亦杨
2017-09-08 08:15
收藏:0
回复:0
点击:4456
对诗词格律的认识
——根据与云水间的对话整理
我认为诗词是活的、自由的,不应当受束缚。活的、自由的诗词才是原本意义上的诗词。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格律应当让他自然生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了,就是和律了合辙了。
有些人总抱着旧的规定不放。因为他们在不应该下功夫的地方下的功夫太多了,如果放弃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格律是哪里来的?是先有了诗词,才有了它们的。不管有些人说的旧格律还是新格律,总是要步诗词的后尘才能产生。格律是一些闲人造出来为难忙人的。
不要为格律所羁绊。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人家怎么说不要去管。
崔颢,大诗人,《黄鹤楼》多么有名的诗,但既不合格律,也不对仗。可读《黄鹤楼》的人都说它好,连李白见了他的这首诗都退避三舍。
旧时有今(新)体诗和古风(古体诗)之说,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要求押韵、对仗、合辙,成篇过于繁琐,虽然格式严整,但在表情达意上,颇难操作;相比之下,古风就灵活得多。当前,一些人忘记了这一区别,对这些有些混淆,甚至认为不讲格律就不是诗——实在有些偏颇了。2008.8.8.
关于书法行文
行文:楷隶篆,贵在匀称;行与草,当重参差。
理由:楷隶篆,结体特点均为稳重整齐,所以,唯有匀称,才能突出其特点,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美丽;行书与草书,追求的是变化,唯有参差,才能使之灵动幻化开来。
对学习书法的管见
有人说,学书法最好的做法是先描后临再写,而且要按照先学楷书打基础,再学行书、草书的顺序做。我则认为:这要依据学习者的年龄而定。年龄小,有的是时间,不妨从最基础处学起。然而超过35岁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硬写。理由是:
1、学书入门易出门难,学成了别人的体式,想衍化出自己的样式,等于重头再来。
2、书匠和书家的区别在于书匠的字是别人的风格,书家的字有自己风格。
3、反复描摹别人容易消磨掉自身的创新意识。
中国书法随想
最早的书法大家,向谁临帖?所以,学书者虽然要向帖学习,但不要拘泥于帖,迷信于帖。学帖是为了打基础,基础打下了,就该走自己的路。以帖为无上法宝,不敢离开帖走自己路的人,就是写的如帖一模一样,也超不过帖。亦步亦趋,步人后尘者,只能吃前行者荡起的灰尘。
学习书法,不应仅仅是描摹;学书者,重在于悟:悟理、悟规律、悟方法,其次才是练功力。
有人说,在同一篇章(尤其是邻字)之间,字形或笔画重复是错误的,犯了所谓的大忌,其实是大错特错。语法上有排比、重复、顶针等修辞方式,适当运用,会大大提高语言效果;书法借用,也是可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永遇乐》),谁能说重复的有问题?这种重复的美,不用非常手段是体现不出来的。衡量一幅字,要看全面,看是不是顺眼,是不是与内容协调一致并产生共鸣,生成了意境,而不是拿着已经过时了的所谓条条框框对局部教条地挑剔,在书法评论和教学问题上,有很多曾经的学问,是不能为依据的。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每个人的脸,有人喜欢,有人却不苟同一样。对同一幅书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只要是行文流畅,具备了应有功夫的作品,就应当是好做品。
动则言帖、动则抬出某某师助威自重甚至吓人,动则拿出什么会员、理事、大师一类名头自我吹擂,实是当今书界一大弊端。其实,无师自通者,能够不为利益和名誉所诱惑、沉下心来写字者,才是更应注重的天才和人才。
许多书法先生,在当代沿用的依然是先描、再摩、再临的教学老路, 摩帖的学生等到字摩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创新精神也就都消磨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跟在古人后头拾牙垢了。这样去教书法,严重违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在耽误人才。
汉字简体入书,是与时俱进,应当大力提倡。简笔字不容易写,更没有前人的标准样式可以模仿,需要书者的积极探索和创造,因此殊为不易,相对于有所模仿、有人领路的繁体字书写,更值得注重。
一味仿古,古人就会发怒。因为他们也希望后人进步,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反反复复重复他们的脚步,不能超越,那应当是古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所以说,社会需要发展,书法也需要发展;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会是什么状态?
什么是书法,其实就是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意境的、可供欣赏的字和字幅。实现了这一目标,就具备了书法的要义。至于章应当盖在哪里?笔画重不重复,署名的位置……等等,均应当因篇幅和内容制宜。不能搬着字帖斤斤计较,那样就等于走进了书法泥潭。
书法有书法的形成规律和标准,不是想怎么涂抹就怎么涂抹。学习书法必须有老师,必须掌握书法的要义和规范,写出书法的本真。将书法作为工具进行表演、改变书法笔画规范、间架结构形态和字形本来现状,甚至弄得字像画一样,又喊又跳的做法,和书法没有关系,那是演节目的需要,写出所谓作品,只是演员使用过了的道具,只能说有表演价值,不能说有书法价值。
以自然为师,以众为师,是学习书法者避免误入书法小圈子,走进广阔天地,积极进步,成就大家的必由之路。
书法家不是打扮出来的,不是自己标榜出来的,不是那个学会、协会证件证明出来的,而是长期的艰苦学习钻研和学识、品质、心境共同造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学科之一的传承者。
怎样才能写好字?其实书法表现的就是书者自己的情怀,完全不应当拘泥于条条框框,
参透了这一点,写起来就容易了,写成也就容易了。 2012.9.28
线彩绘画简说
所谓线彩绘画,就是以线条成图,以色彩加以美化的绘画形式,是人类古老的绘画方式的遗存,中西各种画法的起始。这种绘画形式历经数千年,一直在悄悄地流传,并且在上世纪下半页颇有成就。
线彩绘画的创作,不讲比例,不计较明暗关系,为表现主题需要,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和表现力,在保证描绘对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往往通过夸张、添加、变形等方法改变描绘对象细节的具体真实。在构图中,以和谐为标准;浓重绚丽、丰富多彩是它的特色。作画原料不拘一格,但当前多以卡纸和水彩为常用,用笔多以铅笔(勾勒轮廓)、毛笔和板刷笔(涂色)为主。以上特点,赋予了它极其广阔和极强的表现力。
线彩绘画多流传于农村,所以表现题裁多以农村风情为主。也正是因其多流传于农村,六十年代由于发展农村文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当它被官方发现的时候,被当时不尚研究的文化部门武断地命名为“农民画”,并且大力宣传,不但将之赞扬(定性)为农民群众的“创造”予以高度评价,还树立了以户县农民画为代表的许多典型。这一画种虽然因此得以社会知名和相应的发展,但是由于错顶了高帽,一直被限定在农民、群众这样的范围内,人为地干扰了人们(尤其是文化界人士)对其本身丰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认同。于是,它的空间被局限在农村,没有得以进入传统艺术的殿堂的途径;发展的脚步就只能在农村徘徊,一直难以与传统艺术结合,更谈不上融入其中。后来改革开放,为了使其创造经济价值,有人提议提高所谓农民画的身份,憋了好大的劲,给它起出了新名字,叫民间画。由于还没离开民字,在当今崇尚皇帝,附庸高雅,追求非民的潮流里,仍然难以如愿。因为它挂了民字招牌,直到现在,大多数艺术家并不真正认识它,尽管有绘画很多大家的绘画风格、水准乃至技法与之相近甚至雷同,但书画商家、收藏家却不愿意予以接纳。更兼人们忽视对其起源的了解,因而也忽视了它的本质属性,进而忽视了它本身的价值。
其实,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主题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用颜料和工具也不断更新,但基本的成图技法一直少有改变。可以肯定地说,它一直保留着世界最古老绘画形式、技法和风格。就它的本身来说:
第一,它是古老绘画形式的遗存
从现存的美术历史资料看,古人作画,世界各地均一相同之处,是从线条开始,渐渐发展,在线条勾勒的空间涂色,使画图由简单、一色而进步到丰富绚烂。线彩画完全具备这些要素,因此,说它是古代的绘画形式遗存,是正确的。
中国画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的水彩和油画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的这种绘画方法和风格,在中西画界的许多大家中,一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毕加索等)。但是真正使之得以保留并且永驻青春的,则是广大绵远而又保守的中国民间,广大的人民群众祖辈相传,是其得以完善流传下来的基础。
第二,它是描绘心灵的画
线彩绘画,是建立在情感上的艺术。作者在表现事物的时候,事物的形象均会与作者心情相同步得以表现。也正是心灵融入了绘画,才使得绘画具备了血肉,具备了灵魂。
因此,欣赏线彩绘画,旁观者往往会不由自己地被感染,并且融入其中。
第三,它是雅俗共赏的画
线彩绘画美丽多姿,内容生动广泛,基于绘画本身赋予作者的的要求,给予作者以广阔得的想象和描绘空间,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多维欣赏角度。同一幅画,不同的人群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因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理解,并在理解和观赏中获得愉悦。孩子们看到的是美丽多姿和生动活泼,老人们看到的是喜庆和欢乐,年轻人从中得到的是乐观向上,中年人得到的是启迪和希望;商人会从中看到好运和吉祥如意,军人会体会到自身奉献换取的和平、幸福与安宁……因之,它是各个阶层都喜欢观赏的绘画,具有广泛的受众。
第四,它是具有无限潜力的画
线彩绘画较比主要绘画(领袖画种),表现能力(广阔性、形象性、艺术效果等)有过之无不及,是因为它亦如主要绘画品种一样,具有充足内涵和辽阔外延——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独具的优势表现事物,又可以与所有画种进行有机衔接,进而生成崭新的形象。因此,它的艺术生命一旦被点燃,所生发的生命力量,将是无限的,它的发展同样也是无限的。
对于线彩绘画来说,当前艺术界应当做的,是恢复其本来和名称。至于其它,线彩画家们会以自己与时共进的优秀作品,赢得大众,赢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 2013.10.17.
《本色的坚持》说明
下了几场轻霜,北山公园人民广场里的花都凋谢了 。
今早登山回来,经过一片被霜打黑了的美人蕉旁,忽然一点红色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一棵冻黑了但仍然直立着的美人蕉的顶端,有一朵垂下的花虽然蔫了,但其中一部分尚然鲜红。看看整个花丛以至于其它的花丛里的美人蕉,到处是让人看了都发冷的铁青,只有这一点红顽强地坚持着它的本色。
“本色的坚持”——这是一幅多好的主题画面啊!下意识地摸摸衣袋,可惜,相机没有放在里面。
回来的路上,那画面总是在眼前晃来晃去。用过早餐了,那画面还在眼前。还是回去把它拍下来吧,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为这个世界奉献了美丽,都应当得到记录。
于是,我拿起了相机。
2013.10,18.
舞台应当更多地向新人敞开怀抱
昨天晚上,歌星王二妮讲了她3年3次冲击春晚的经过。
在她讲到第2次接到导演电话时,她说导演要求她和3位著名演员以不同的唱法演唱陕北民歌《想亲亲》;经过努力,眼看能够实现上春晚的梦想了,谁知就在最后阶段,因为
有一位很著名的演员有事来不了,虽然也找了替代的,也只能取消。
在回忆那段事情的时候,她透露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最初节目策划的时候,先找人替代拟选演员(当然是著名的了)排演小样,等待快到演出的时候,部分真正出场的著名演员再来模仿一下,按照别人编排的小样出演——原来在那些耀眼歌星的背后,有时春晚真正
的演出创意和模式构建,却是无名英雄!
在昨天的舞台上,小尼和另一位主持人请出了当年和王二妮一起磨合小样的另3位年轻演员,并且请他们再现了当年的小样——真是太好了!听着他们以不同唱法与风格唱出的《想亲亲》,我想:当年导演为什么不让他们直接上春晚?
对于机会,很多头上戴满了桂冠的名人并不怎么珍视,但对于刚刚出道的年青人,该是多么重要!在他们具备了相应的水准和作出相应的奉献以后,机会应当公平地分给他们——不分给他们,盲目地迷信名人,追求名人效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界有的人演绎的有些过分了,这不仅是对观众的误导,更是对新人的贬抑和极大的不公平。有着9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多人口的中国,不能总是只有仅仅的几个所谓名人反复上下春晚和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其实,新人演出效果并不比名人差,这几年央视《星光大道》的经验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还应当说一句,这里的新人并不仅仅指年青人,新人不能以年龄划线。
2015.2.16.
李春波发布新歌
在中央台《星发布》节目里,刚刚听了李春波发布的新歌《姐姐》,虽然平铺直叙,但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动人心弦,真是一首好歌,可与《家书》《小芳》比肩,更是近年来那
些哼哼唧唧的无病呻吟者难以望其颈背的。 2015.3.26.
保护文物古迹的有效办法
据统计数据显示, 文物古迹破坏的主要凶主要手之一是房地产开发商。文物部门在权和商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如果依旧像过去那样保护文物古迹,文物古迹会面临消失的危险。为有效保护文物,所以必须添加有效措施。因此,建议文物和档案部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或指定部门负责,将那些过去和现在批准开发商等占用使用文物古迹所在土地的、占用文物古迹所在搞建筑的、在文物古迹上承包工程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名字都记下来列入档案,每年都重复在大众媒体公布一次,把他们暴露在公众谴责中,让他们虽然得了利益却难得安宁。这样,一定会有很好的震慑效果。 2015.5.10.
“王阳明四句箴言”解
据载,王阳明最后一次被朝廷任命统兵去两广平乱,临行之前,召唤他最得意的门生钱德洪和王畿,传授了四句话,便飘然而去。这四句话就是著名的“王阳明四句教”,其实是他一生研究心学的结晶——四句箴言: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于这四句话,王阳明没有细加说明,只是边走边说了一句: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引起了包括他弟子在内的不同理解和纷争,而且越解释越玄乎。
老子说:“大道至简。”理解王阳明的四句箴言,不用往复杂里想。王阳明所以独成一派,启心学之大端,就是因为他倡导的道接近现实。接近现实的道,才是大道,而大道,是不复杂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我们该怎样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四句箴言呢?
其实,只要弄清楚“善”和“恶”以及“良知”在里面的含义,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什么是“善”?现在一谈到善,人们马上会想到做好人行好事,很多解释王阳明思想的人也往往纠缠于此。其实,那只是狭义的善,因为“善”这个字,还有很多含义。在王阳明的这几句话里,“善”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正确”或“好的”。正确的必然是科学的,科学的就必然是符合规律的,符合规律的就应当是可行的,可行的就应当是行之有效、有益的。相对,“恶”的含义也就出来了,它并不是凶恶的恶,而是正确的反面——“错误”或“不好的”。错误的就是不科学的,不科学的也就是不符合规律的,不符合规律自然不可行,不可行的如果强行,不但无益反会有害。在此意义上理解“王阳明四句箴言”,就容易了:
人初始之心,没有正确和错误的概念,所以叫本心,本心存在于思维静止的状态。但等到人一旦接触到自然,思维便开始萌动,那时便有了饱饿、冷暖……等等的意识,即“意之动”。比如婴儿,吃饱了奶会笑,饿了就会哭,这里的饱就是“善”,就是好的,饿就是“恶”,不好的事情。如果婴儿吃饱了妈妈还要超量喂奶,也会哭,这里的超量喂奶行为就是“恶”(但不是恶毒),就是错误的;适可而止才是“善”,正确的。以此类推,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好的,怎样是错误的、不好的,王阳明说,那是“良知”,也就是正确的认识。这一正确的认识怎样才能获得?怎样才能坚持正确和好的,防止错误的和不好的呢?王阳明告诉人们,用“格物”的方法——“为善去恶是格物”。至于如何格物(其实就是在调查、观察的基础上的分析研究,层层剖析,然后求得结论的过程),王阳明另有论述。
这四句箴言对于人们生活、工作意义巨大,如果人们时时都能以“格物”求“良知”,以“良知”指导行为,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不断取得发展进步,享受到各自人生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功。这也就是王阳明“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本意;“一念向善”,其实就是坚持格物,探究正确啊。 2015.9.1.
想起了“公众人物”这个词
近年来,有那么一些受到社会和组织信任、人民推捧出了些名气的人,屡屡出现状况,如贪腐受贿、生活不检点、打架斗殴、抽大烟者、胡说八道……等等,让他们的粉丝们屡跌眼镜。这些所谓的名人们,都曾是大众中一些甚至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学习追随的榜样,他们的坍塌,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信仰上的失落和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实在是太大了。这不
能不使人们反思,公众人物们良好本色是多么重要。
应当说,公众人物在国家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他们代表的就应当是国家形象、行为和
价值观,他们的表i现理应体现国家的正能量,用良好的形象引领人们发展i进步,这是公
众人物的义务。某些所谓公众人物偏离了自己,一方面是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另一方面,
也是对他们教育不。所以,这个不够应当及时补上,对于公众人物不能疏于管理。不仅仅国
家有要求,有立法,公众人物所在的地方、单位更要承担起对他们的直接教育、管理之责,
确保公众人物承担起对社会文明正确引领的义务。如果这些出了名的所谓人物敢于忘乎所
以,为所欲为,那么,理应有相应的措施。 2015.11.7.
繁荣文艺的思考
文艺繁荣不仅仅是指多。多固然好,但首先要看质量怎样?如果劣质作品泛滥,多虽然多了,可却不如没有更好;少固然不好,但出来的都是经典,那么,倒比多不知强多少倍。再者,如果真的多的目不暇接,超出了人们接受的程度,多出来的就是浪费。还有,如果多的五花八门,就很容易把人们的思想搅得乱七八糟。所以说,发展文艺,应以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为标准,以适量为宜。 2015.11.9 .
十友首会诗序
2016年3月6日
雪原春风,吉林正月,松花欢畅,惊蛰时节。有友十位,皆痴心于书法者也;虽然年岁功力参差,然俱有青春朝气蓬勃。于是相约:面向高端,相互砥砺;共筑平台,同步奋发;定期会晤于松花江畔,长白山下;傍水依山,书画歌吟;泼墨挥毫,互为师生;点评研习,携手共进。期以十年,希望均有理想成就焉。其时,自当效仿先贤,重沐会稽之风于吉林北山,复演曲水流觞在松花湖上,其喜洋洋欤——梦耶真耶?因成数句,以记之耳。
旷野碧水歌东风, 心蕴蓝图梦也生。
集思广益期齐步, 百花共放尚不同。
情倾家国一点力, 剑磨相期十年功。
从此汗水当铺路, 涌到峰头筑长虹。
不要炒作演员
文艺作品,是人类灵魂的陶冶者,正、负能量的作品,其作用力和其内容成正比。当然,负能量的东西在当前环境下还没有多少立足的余地。
演员,是文艺作品形象展示的承载体,起着和作品相同甚至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出了名的演员。
著名的演员大都是造出来的:演员的拥有者为了自身利益,必然要对属于自己的演员进行炒作,比如过去中央台,反复让部分演员在电视节目中露面,于是就造出了一批所谓的所著名歌唱家、艺术家、演员等等。这其中,虽然不乏内涵外延深厚宽广,思想演艺俱佳的人,但是也造出了不少负面的典型。
演员和通常人不一样, 在他们传布正能量、且自身形象很好的时候,对大众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但当他们中有的人随着吹捧日益膨胀,把握不了自己的时候,一旦做出和自身传播的内容大相径庭的事情时,给大众尤其是他们的粉丝造成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试想,那些目睹心中偶像倒塌的成千上万的粉丝们(大多是年轻人),甚至会一时看不到前行的目标,还甚至会对已经建立的人生理想产生怀疑重甚至重构——这对社会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隐患。
不要低估演员的力量,由于我国连续发生艺人违法违规腐败烂污事件,社会受到了很严重的伤害,这样的伤害是隐形的,和当干部、发了财的商人的贪污受贿、行为不端、为富不仁一样,一旦他们差行暴露,对大众的心理、信念、信仰、行为会产生伤害和误导,会直接恶化社会风气,其罪也大焉。
所以 ,防止演员对社会负面错误影响,应当说是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防止,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是不人为炒作制造天天在中央台亮相的所谓的“著名”,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就不会因为天天被演员强化产生粉丝现象,就会对因节目产生对人的崇拜化为对作品的尊重。而且演员的行为,就不会轻易对观众产生影响。
第一,中央台的文娱节目停止造星运动,面向全国选取节目,主动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开放,不能仅仅只向几个人提供舞台。每个演员每年上中央台节目时间不能超过2次。要让成千上万的演员都有机会走上中央台为全国人名演出。这样,并不会影响中央台的质量和观众的兴趣,因为全国表演得好、歌唱得好的人有的是。就和书法画画一样,具备顶尖水平的大有其人,可是为什么能卖上价钱的就那几个,关键就是因为有了书协美协,他们有意无意地、或者是在商人们的主导下起到了误导人们的认知作用。中央台是全国人民的,所以,中央台要公平地对待所有演员,向观众不断推出新人和新的感受。演员成不了腕,就不会腐败,不腐败,对国对家对社会都好。中央台有这个责任。
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统一、严格管理起来。因为,无数实例表明,商家经营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总会在正确的路上走着走着变了样。所以,如果国家不经营,管理的力度则要真正到位,提倡演员自然成长,靠个人努力成长,人为的造星行为要严格制止。
第三,政协、人大代表的选拔,对演员不能特殊待遇,不能刚刚演出以几个节目就收纳其中,
那样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三, 媒体上报道的演员变质的案例不少,但规律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收入严重违背价值和价格规律,钱赚的太易,就不懂得珍惜,赚多了,就瞧不起普通人民,就会任意。这样的现象都是文化经纪人炒作起来的,是他们借助媒体(尤其是国家媒体)将一个个出了点名的演员都弄成了一个个独立王国,是不应当容许的。所以,必须取消演员经纪人,国家可以统一建立演员服务公司。演员和普通劳动者没有区别,因此,让演员回归本来应当是对社会大有意义的事情。2016.8.21.
无端破坏石头也是不文明的行为
闲来无事,到水边、山上捡捡石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健康的业余文化
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大家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带来的无比欢乐。
可是,在捡石头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令人不愉快甚至愤怒的事情:有人
手里拿个铁锤,边检便敲打,遇到自己拿不准的或者中意而又拿不了、拿不动的,便挥锤将其敲碎;有人虽然手里没有锤子,但是习惯摔和砸;反正他们自己得不到,也不想让别的人们得到。所以在其所到之处,到处是遭到破坏的石头,有的甚至是很难得的的珍品——真是暴殄天物!
大自然中,每一块石头都是独有的形态,破坏了就再难以复原,每每看到这现象,都感到气愤不已,那样的做法简直太不道德了。前年,在蓝旗大桥南头,有一块椭圆形八面玲珑的火山石,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风景,但是不知让谁活生生砸去一半边。今天,在江滨公园附近的松花江边,那不,有一个人刚刚在江边上边走边翻石头,时不时拿起一块,使劲摔打。走过去狠狠地责备了他,告诉他说,喜欢石头的人要先学会保护石头。他狡辩说自己不懂石头。不懂为什么却破坏它?真是不可思议。
今天将这件事情写出来,发到网上,就是希望有破坏石头之癖的人能引起注意,改掉那习惯;也希望大家都重视这件事情,都来制止那些只顾自己不想别人者的不文明行为——你又不是在搞建设,无端地破坏成形的石头,实际上是破坏了石头文化,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2017.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