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欧阳冬冬-个人文章

《复活》之读书笔记

欧阳冬冬
2017-01-16 18:18   收藏:0 回复:1 点击:3617

   
   你确定真的“复活”了吗?
  
   这本书是继《白鹿原》和《耶路撒冷三千年》后,有书推荐的又一本“厚书”。不同的是,《复活》是世界百部经典著作之一,经典一直被传颂,所以我特别想通过我的眼睛来看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很开心和书友“一路向前”共读了这本巨作,我们在共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着阅读的体会,使本身有些压抑的阅读过程变得愉快而迅速,是自进入有书共读后的一次飞跃,无论从对作品的理解还是阅读经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收获,感谢。
   《复活》讲述的资料是托尔斯泰听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被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并将嫖客杀死的案子,在陪审团中有一位男士,发现这个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个亲戚家做客时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发现,设法去营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最后,这个女犯在牢狱中病死。而那个男士也不知去向。《复活》花费了托尔斯泰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男主人公是聂赫留朵夫,女主人公是玛丝洛娃(卡秋莎)。
   小说一开篇就对玛丝洛娃所处的环境和境遇给予了“事无巨细”的描写,以至于当我看到她被带出监狱,“女犯的脚差一点儿碰到一只瓦蓝色的鸽子,那鸽子腾的飞起来,擦着她的耳边飞过,给她送去一阵清风。”看到这段描写,我都会深呼吸一下,可是这仅仅是开始,玛丝洛娃涉嫌毒死了一个嫖客,图财害命……
   聂赫留朵夫出场了,公爵少爷,梳洗打扮;从锃亮的头发到锃亮的皮鞋;从米西公爵小姐的亲切来信到纠结如何处理与首席贵族妻子的私情;从思考如何当个大地主到究竟自己要不要结婚;从自觉高人一等的陪审人员到与其他陪审员的逢场作戏;直到,直到开庭,直到他看见了被告席上的卡秋莎,一切都变了……
   (大学三年级,积极上进的青年。三年后,回姑妈家看望卡秋莎,难忘一起去晨祷,在他一生中成为最幸福值得怀念的故事,他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女仆,一个女奴的私生女卡秋莎,那一天耶稣复活了。他在心里说:“你样样都好,样样都美,好姑娘,我爱你。”这一切点旺了他对她的欲火,他安慰自己说:“这种事是常有的,大家都这样嘛。”)
   如果作者对人物的形象描写很到位的话,那么他不断地提示着玛丝洛娃的有些“斜视”的眼睛,总是在提起带着斜视的眼睛,又一直在夸赞她的美貌,但是说实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斜视的眼睛,怎么也看不出究竟能有多美啊,一路向前提示我说:“作者是用她的目光来看待这些上流社会的人,男爵、公爵、法官、检察官、庭长、二等商人……”好吧,斜视的目光是吧。
  聂赫留朵夫变了,他忽然变了个人,觉得是他导致的卡秋莎目前的境遇,是他毁了这个本来特别美好的姑娘,他变得讨厌周围所有的一切,厌恶那些他每天接触的贵族,所有的事情“又卑鄙又无耻,又无耻又卑鄙。”他反思,他祷告,请求上帝帮助他来一次灵魂大清扫,清除身上所有的污垢。他要向她认罪,甚至结婚以赎罪。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我觉得男主人公的转变过于快了,但恰恰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下,官僚的腐败,制度的腐朽,贵族的穷奢极欲,法律的黑暗和道德缺失的极度厌恶,想得以迅速转变,但是拿什么转变呢?究竟如何转变呢?
   难道聂赫留朵夫跟着卡秋莎去西伯利亚流放,因为同情她怜悯她与她结婚,就真的可以拯救这个姑娘,就真的可以给心灵以慰藉了吗?
  为了帮助玛丝洛娃,他真的是“求爷爷告奶奶。”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还有其他犯人的事,他都争取能办到,在遭到碰壁后,他想起来美国作家梭罗的话,“在奴隶制取得合法化并且得到庇护的国家里,对于一个正直的公民来说,唯一体面的地方就是监狱。”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跟着玛丝洛娃去流放,于是他去乡下把土地给农民,使他少了一半的收入,可是农民并不理解他,无知的农民甚至认为他是变相的在剥削他们。而玛丝洛娃也拒绝与他结婚,并且试图利用他。
   这些其实都反映了他在转变过程中的艰难,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他,没有人会配合他的“复活。”复活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一个愿望罢了。
   整个第二部的内容都在描写着流放途中的发生的各种事情,详细到一个孩子的哭声,一张张晦暗的脸,飞扬跋扈的典狱长,作者的每一处细致的描写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特别是男主人公的心里描写细腻精湛,不愧是大师的手笔,这是夸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废话也是极多的,使得你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无比压抑,这也恰恰是作者想带给我们的吧,让你喘不过气来,让你通过小说的描写感受着当时制度的腐朽,是到了必须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直到在第三部,小说中出现了两名政治犯谢基尼娜和西蒙松,聂赫留朵夫看没看见希望我不关心了,我倒是觉得自己看见了曙光似的……
   玛丝洛娃认识了两名政治犯,每天和“好的出奇的人在一起。”特别是她知道了西蒙松爱上了她之后,她整个人都变了,聂赫留朵夫发现了她的变化,再也看不到以前卖俏的味道了,这种感情是最纯真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一个平民政治犯反对现行的经济制度,反对宗教,他读马克思著作第一卷,就像无价之宝。聂赫留朵夫对革命者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至少这时,我想玛丝洛娃完成了她的复活。
   看到这里,我似乎也松了一口气,感觉胜利就在前方似得,不仅仅是小说接近尾声,也是作者是不是看见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呢(俄国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粹派革命运动)。
   BUT.
   革命的声音戛然而止。
   随着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要向玛丝洛娃求婚,随着玛丝洛娃由苦役改为流放公文的到来,随着英国人送给他的《马太福音》第18章的吟诵,聂赫留朵夫的全新生活开始了,他复活了。
   一路向前说:“他会是个非常出色的传教士。”
   ……
   希望他看好革命者诺沃德沃罗夫,希望他对革命者新的认识是一个崭新的篇章,希望他祝福西蒙松和玛丝洛娃的婚姻,都被他最后穿的体面的去参加西伯利亚的将军家的豪华宴会打乱了,是的,那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我们都有些失望。
   可见,作为大文豪的托尔斯泰,也受到自身和社会的限制,思想上没有接受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即所谓的革命者,甚至不认同革命者的暴力行为,以为凭借宗教对人民的教化,就可以消灭剥削,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但他没有提到消灭阶级分化,因此,他在将军的晚宴里,恍惚中又觉得回到了贵族生活,这是他,也是作者托尔斯泰的思想局限,他并没有超脱资产阶级的本质,即骨子里还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正确的。当时的条件,还不足以让他完全抛弃资本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书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老头子,从渡船上开始出现一次,在西伯利亚又出现一次,通过他的话,揭露了官僚腐败和宗教的实质,这个老头,是托尔斯泰晚年的更深刻的认识吧。
   “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什么?”
   “应该是《红楼梦》吧。读起来与《复活》完全不同,能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阅读,不会像复活这般压抑,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青春爱情故事……”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