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yehaizi-个人文章

杂谈过度“营销化”的金融业 写于2013年4月8日

yehaizi
2013-04-08 23:34   收藏:0 回复:0 点击:2423

    杂谈过度“营销化”的金融业 写于2013年4月8日
  
  九点半下班,已经在公司整整忙碌了超过13个小时。
  想透透气,于是独自行走在已经安静的街道。
  再闪烁的霓虹,也需要人来观赏,否则,只是衬托寂夜的背景罢了。
  
  最近从各个角度熟识了一些从事不同性质的金融业的朋友。
  伫足而望,却惊觉世道如此,于是,发发牢骚般的杂谈。
  
  从传统的认知上讲,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并称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于是也就有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存在,当然作为发展最晚的保险业,很多百姓还存在认知的缺失,这个不新不旧的行当的确还需要让很多百姓像当年接受银行一样来接受。以及不断蓬勃发展,但是你很难说归属于纯证券行业的基金业、信托业、甚至还包括私募和创投。
  而客观的说,现在处于金融窗口端即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从业人员,似乎日子一如既往的忙碌、艰难、甚至不受尊敬。
  在银行业中,老百姓往往对柜台内的柜员多少表示认可,而存在于银行大堂的客户经理和到处拜访的信用卡客户经理却存有忌惮,尽管他们是否也考虑过,柜台内的工作只是制式的,用自动存取机就可以代替大部,客户经理和信用卡经理却要多些专业的知识。
  在证券业中,在前几年混乱的经纪人大潮逐渐归于理性的时候,越来多具备高水准的经纪人大浪淘沙中存在了下来。
  在保险业中,无论是个人对个人的个人营销渠道,还是在银行进行业务的银行保险渠道的银保客户经理,都要从今年中旬开始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而坦白的说,由于一直在这个行业,对于能够维持且从业很久的老前辈们,我是倍感尊敬的。因为他们具备了相当强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问题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百姓面对大多数以上消费端金融从业者,表示的往往接受的比较慢或易于不敬。
  为什么,我们得到尊敬,就相对要困难?
  
  首先,在很以往的很多年里,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就存在着不明确甚至误解,即使在去年保监会还有直接决定几大国企保险公司人事的权利,在中国,监管部门不仅仅意味着“监督”还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带头老大”,这些部门的LD们似乎也带着和地方ZF一样的GDP的任务,证监会给下面施压救市的,银监会要求银行放贷款的,保监会要求公司一定增速的。而在国际普遍的惯例,很多监管部门仅仅是法律完成约束下的非行政监督者。即使由于国情的导致,监管部门的LD们业把自己当成了行业的一方大员,过分的以速度的增长追求当政效果,故而金融行业的各个角落都进入了白刃式的竞争,拼关系,拼商业贿赂,甚至更加猥琐的手段。
  其次,消费端的金融从业者尽管从业数量多于技术型和行政性的金融人员,但是却是直接创造了本机构运营的资本来源,而相反在各个行业内部从尊重上看和薪资上看业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过多的给予“营销”的印记,非“金融”的印记,从而从内心比较难以树立正确的行业自豪感。
  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没有银行就没有现金的管理和信贷的融通,没有证券就没有资本与资产本身的联系,没有保险则没有了对每个个体生活的规划。
  大的环境,我们难以左右,却希望每个金融业的营销者,可以加强自我的理论水平的学习和内在修养的提高,把自己从纯“营销”技巧式的磨练和“营销”的单纯利益竞争中解放出来,多多的靠近“金融”一端,真正的把自己从里到外摆在客户个人专家的角度上,把“营销”当成了专业的结果,而非一味的追求“营销”的本身。
  愿每个金融消费从业者都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敬。
  
  PS;看到社保理事会的戴总又口出重言了,真的希望很多部门和很多公司别总拿“国际接轨”挂钩,当你说到美国退休年龄65岁的时候怎么不看看美国有401k等完善的个人退休储蓄计划,怎么不去处理“双轨制”,怎么不好好研究研究“中国特色”,真是,厚颜无耻。
  

作者签名:
越清醒就越痛苦
越痛苦就越幸福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
不停轮回着

我的QQ 13194349
我的博客 http://yehaizilb.bokee.com
我的文集 http://www.cmfu.com/showauthor.asp?Ba_id=12334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