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鸣笛-个人文章

舟曲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启迪

鸣笛
2012-11-04 23:29   收藏:0 回复:4 点击:3603

   
   遭受8.8山洪泥石流灾害蹂躏的舟曲,恢复重建已经两年多了,作为从事环境地质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一直关注着投资达8.5亿元的灾害治理和监测预警工程,关注着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
   经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悉心安排,在甘肃院负责舟曲治理工程设计的胡总,负责工程监理的张总及青年技术人员小丛陪同下,我与本院25位技术骨干终于成行,一路颠簸抵达防治工程施工现场。
   舟曲县地处西秦岭地质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多期造山运动影响,山地强烈隆升,沟谷急剧下切,形成高山峡谷地貌,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地质环境极其脆弱。历史10余次地震留下的伤痕依稀可见。
   舟曲县城处于众多滑坡、泥石流包围之中。县城建在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的中上游,坐落在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堆积扇上。这两条同是8.8灾难祸首的泥石流沟,下游—沟口主要为泥盆系碎屑岩,中上游为二叠系灰岩。由于三眼峪沟更复杂且治理工程极具代表性,我们此行将三眼峪作为考察学习的重点。
   三眼峪流域面积25.75km2,下、中、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流域内共有大小支沟59条,沟壑密度1.9条/km2,整个流域呈“漏斗形”,由支沟大眼峪、小眼峪呈“Y”形构成,两岸山坡平均坡度50°~54°,坡面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残坡积物及崩塌、坍塌、滑塌等固体松散物质较丰富。虽然舟曲县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但在8月7日上游日降雨量96.77毫米,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7.3毫米汇聚而成的洪流搬运下,松散物质与洪水最大冲出量达152.18万方,其中固体物质堆积总量110.58万方,就连重达500吨的巨石也被夹携着冲出沟口,与罗家峪泥石流交汇后,顺平均比降为110‰的扇形斜坡冲向约2.5公里处的白龙江,并将其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迅速抬高了水位,使近三分之一城区和江盘乡的15个村、2个社区被淹,受灾人口达26470人,1501人遇难,失踪264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三眼峪泥石流造成如此巨大损失,不能完全归咎于自然灾害,对脆弱的地质环境认识不足和投资欠账较多也是遭遇大自然报复的一个重要原因。1996年,当地曾投入900万元左右,按5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治理方案。按设计,三眼峪应修建重力式拦挡坝11座,其中大眼峪沟5座,小眼峪沟4座,主沟内2座,并在沟口布置停淤场1处。但受制于资金匮乏,只在沟口地段建造了6座浆砌石结构的拦挡坝,中上游拦挡坝和沟口处的停淤场未予修建。由于未能构成完整的防治体系,加之“8•8”泥石流超过了设计标准,使整体上降低了防灾减灾功能的防治工程损毁而未能发挥作用。
   身临泥石杂乱堆积,数千米绵延不断的灾后现场,曾经有过的防治工程至少给我们专业技术人员三点启迪。
   启迪一:泥石流灾害巨大的破坏力远远超过教科书里抽象的描述。我省诸如黔西南望谟县、黔东南从江县等类似地区频频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侵袭,在集中降雨频次远多于舟曲的气候条件下,山洪泥石流成灾的概率更大,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不可掉以轻心。
   启迪二:针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不仅要深刻认识泥石流等成灾条件,正确掌握设防标准,更重要的是要作全盘考虑。只有在整体设防、系统防治思想指导下,防治工程的布局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构成体系,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出防灾减灾的功能。
   启迪三:舟曲发生的“8•8”泥石流灾害,危害并不限于灾害本身,其更大损失源于泥石流次生堰塞湖造成的水患。因此,在对泥石流进行防治时,务必要打破地质与水利部门之间的藩篱,统筹安排山洪拦蓄、泥石流水石分隔、河道行洪畅通工程。
   投入1.75亿元的三眼峪沟泥石流防治工程,以“8•8”泥石流灾难为鉴,采用全流域布设雨量计、泥位计、次生(地声)监测和视频监测系统和植树造林涵养水土;沟口以上建15座拦挡坝,其中钢筋混凝土格栅坝(桩群)5座,钢筋混凝土重力坝10座;沟口以下沿坡脚两侧修长2.16km、底宽18m、顶宽32.5m、深7.5m,沟底每间隔30m设防冲槛的复式断面排导堤;河道清淤增加深度和宽度等综合性措施,基本上形成水土保持、泥石拦截、行洪无阻,集工程治理与实时监测为一体的防治体系。相信曾给舟曲造成巨大灾难的三眼峪沟从今往后再也不会任由泥石流肆虐,令人寝食难安的场景再也不会重现,群众生产生活必定会复归祥和安宁。
  
  
   完成时间:2012.10.16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