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蓝湖之鱼-个人文章

从无可化解的忧伤中释放灵性

蓝湖之鱼
2012-05-29 17:34   收藏:1 回复:2 点击:2760

    从无可化解的忧伤中释放灵性
  
   ——《走进你的城市》印象
  
  
  
   也许是当编辑久了,我读散文总是比别人挑剔,习惯从文章中找“感觉”,理主旨,当然文章的新鲜感也是我常常关注的方面。散文成败在立意。立意新,立意高标,文章致少成功了一半。所以说,立意是文章的生死穴。总之,对我来说,好散文就是要充满激情,能唤起人们回归性善,令人难以忘怀的文章。“行走,是人生灵魂的一种需求,我就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融入到高原的生命中来的。高原的早晨,是被巨大的寒流冻醒的。当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天空不挂一丝云彩,太阳白花花的落了满满一地。大地如同一川熔金。在一个小村庄,马呀,牛呀,羊呀都出来了,光屁股的娃娃也出来了,阳光驳驳杂杂,一只狗拉长了影子,在光与影的游戏中狂叫。很快,如烟似雾的青峰之上,一轮酡红的旭日让冻僵的泥土也苏醒了起来。”读了聂中民的散文,我的感觉以及对全部文字的印象也是这幅摸样,诗一样的语言,古典音乐的节奏,淡淡的忧思……作者从这里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回乡村,笔触已经伸向了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对一群个体生存的困惑进行思考。
  
   如果要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字来概括中民的散文风格,我想“释放性灵”是最准确不过的了。中民是如何来张扬个性的?他写在雨中狂跑,写和人斗酒,写自己的落魄。他写道:你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如同一只蝴蝶,或者是今天黄河边的风筝,一切都来的非常的偶然,甚至让我回避不及。就这样,我接受你如同在路边的啤酒摊子里美美的呷了一口。然后,我听见那只高跟鞋敲打马路的呼喊,还有大地开花的声音。这一切,都裸露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写散文就是裸露自我世界,如果一篇散文没有一个真实的我的介入,没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深切的感受和理解,从人性的角度、生命的本质上去叙述,那样很难走进散文。还有,我喜欢一个人躺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听一些淡淡的、伤感的音乐,两个指缝里夹着烟,嘴巴里品茗着三炮台,然后在唐朝女子的裙角里悍然睡去。这就是个性,一段十分坦诚的表露。
  
   由于年龄齿序的关系或文化素养,对当下流行的所谓“新散文”我读的不是很多。初次接触中民的散文是在2006年,当时编过他的一篇散文,感觉文字还挺传统,以为作者是一个中年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文友小聚中和他见面,才知其为一80后青年,长的憨厚敦实,很难和我想象中的聂中民挂号。接触多了,对其人其文有了解,感觉他就是一个个性张扬,率尔为文的小才子,习性上也沾染了过多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没有功业、孝慈、家国、物质的执着,一心扑在钟爱的散文创作上,言谈中话题不离散文圈子人事,谁谁在哪里发了一篇散文,谁谁新近出了一本散文集子……即便他面临漂泊异乡,生存资金捉襟见肘的穷迫时也是嘻嘻哈哈,把觞吟文,诗酒乐天真。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生活对少数人是残酷的,我从来没有回避过那些散散淡淡的日子。在朋友看来,我活的潇洒,活的快乐,可谁又知道我快乐的外表下,心灵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游历在遥远的地方。人缘好,这注定了就有很多朋友,当然朋友不是书,只有好的朋友才是一本让人足够阅读一生的书。这也许是他的生存写真。
  
   往往这时,他写出了一些没有遮掩,裸露的敞亮文字,既没有华美工丽的言辞,也没有流行的“空灵”禅话,全部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边走边唱,苦行者一样的彻悟,尚理质实,平易简淡,是流连在世俗间的酸甜苦辣,有一种率性为之的豁达。如:一个人在体育公园的草坪上喝了三扎子啤酒。我和她在四年前就曾来过那片草坪,我们背靠背的晒了一个下午太阳。三月的公园里,放风筝的孩子很多,内心的寂静被白天的喧嚣全部淹没在了河流的声音里。一阵微风从我的脸庞吹过,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青草发芽的气息。一屁股蹲下去,被时光晒干的草软软地被压弯了,仿佛是一张温暖的床。一丝感动掠过心尖的时候,我正在安静的等待着她的回来。后来,小镇,校园、童年这么几个关键词就很突兀的冒了出来。还有像他写的农村青年飘在城市里的心态,总是希望多于眼泪。幻想大于乡情。家乡情结也是中民文章中的比重较大的话题,但这份渐渐远去的乡情,在他的笔下一次次爆出抢眼的火花,使人不由反思,故乡到底是什么,它的概念,地理位置,都在发生着变异,故乡陌生了,而不陌生的是大自然赋予的山石树木,黄土老牛,溪流野花,以及那种远离繁华喧嚣的寂阒扑素。从文中我一再感受到这种情愫直白的倾诉,有一种难以化解的忧伤。也是从这里,我才感到了骨子里的另一个中民。他太朴实了,他在乡间养成的那些传统的朴实憨厚的操行面对城市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状况,纷纷败落,无法犀利,无法酷,失败已经成了他的心理问题,只有靠苍白的文字化解了,走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中。似乎有些做作,其实不然,这就是他,在人生际遇中剥落层层尘埃之后的天真,不因生存的艰舛而凋谢,反而独自有暗香邪!明代文学评论家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焉。”即真情实感,散文的艺术符号就是情感。从中民的散文中,我们欣喜地读到了许多来自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怀念。这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情理是散文外化的意象,其常常大放异彩,受人青睐。中民的散文常把情理融汇在具体的人事上面,引起理性的思考,如:烟卷、啤酒、美女、村口的古树,老土寨子、字画、明清时代遗留的老街等,都是他写作的素材。如在《滩歌再记》中写道:如今,滩歌镇明清一条街上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已经风光不在。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穿梭在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中相安无事。入街口牌坊而去,古镇的遗韵依然散散淡淡的飘零其间。我到滩歌的那天,一位老人身着蓝衫,坐在自家门前吧嗒吧嗒的抽着自己卷的叶子烟。我的造访,似乎丝毫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儿打扰的意思。他闲适、恬静的目光清澈如水,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古镇以前的光景中。平静的日子,就这样有板有眼的随着那些镇子上渐渐消失的铁匠铺在岁月的轮回中慢慢老去。这段可以称为文眼的文字十分精彩,就是因为它有情有理,融理入物,具备了“意境”美的多元因子,也是我们常说的有了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给人以联想与思考。评论家常常提到:境界,就是超出文字表面的东西,即情感的理性化。再者,中民散文还有另外一种境界,即在叙述人事中融入浓厚真挚的感情如:《吾师张国栋》、《再见阿婆》等。在文章中以特定的环境,叙述独有的那份师生情,婆孙之情,融情于叙事中,语言畅白、流利,读它,无疑是一段文字之缘。
  
   当然中民在这本集子里还有一些特写、社会调查、杂谈样的文章,也是有个性的,敢越雷池,不落窠臼,直面社会人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观点我虽不苟同但与其文字还是欣赏的。我不敢说中民的散文达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总之他的文字,给予了我们一系列独特的信息,古朴的街道、历史的背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人生经历和一个人的呐喊,沿着一条条散文小径,进入到一个80后文学青年痴迷追求的炼狱之中,领略他散发出自性光辉的才情。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