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蓝湖之鱼-个人文章

读张中行

蓝湖之鱼
2012-02-09 15:27   收藏:0 回复:2 点击:1110

    翻开《负暄琐话》见张中行老先生相片,如见弥勒佛一般,慈眉善眼,平易近人。读老先生的文章,更为其文笔、才学、真情而倾倒。每当捧书在手,恍如聆听一位沧桑老人:“达于情理,通于物变”的教诲。
  先生的为文题旨鲜明,见识老道,对国学的惗熟,以及对故国五千年文明的一往情深,无不流露出承袭儒家,倾心国故的执着。
  先生三十年代进北大红楼读书,师从胡适、钱宾四、顾颉刚教授门下。红楼乃国学渊薮,大家云集之处,自“五四”以来,一直为呼吁德赛二先生,奔马前卒,竖一杆旗,令人仰止。张先生时为一热血青年,着长袍马挂,读线装书,研究国故。纵观国学升降沉浮一个多世纪,红楼学者的拳拳之心遗世独立。
  文化的扬弃必须以社会文明与进步为准绳。先生文章从小处着手,坦言文化命题,入于世而出世,回归生命又超越生命,既有入世的机巧,又有出世的朴实,显露出了与时共进的高标。如果他的文字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化,人格的品评上,倒也没什么独特。关键是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太多的忧患与反思,忧社会风气的退化,传统文化的凋敝,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笔锋,娓娓道出,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叫人信服。
  这几年文坛上好散文层出不穷,尤以学者散文,政论散文,锋芒毕现。散发出沁人心扉的墨香,给人鼓舞,给人勇气,催人奋进。然张老的散文却是独有一番情趣,既无余秋雨的纤巧缜密,又无朱以撒、梁衡等辈的深厚沉重,他是那种老农种庄稼,春播秋收的踏实与自然。他们均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艺术形象,倾诉着相同的文化命题,都不失学者的正直与尊严。
  张老亦是十分诙谐的,在《不合时宜》中,先生以六爻之数,借老伴小镜子,剖析自我,神灵活现的形象愈发脱透,唯尔独馨。一位率性而真,儒雅朴实,豁达仁爱的老人总是笑眯眯地接受和容纳我们的浅薄。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