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段惠敏-个人文章

从学习欲望看中美中小学基础教育差异

段惠敏
2011-09-05 19:13   收藏:0 回复:2 点击:4085

    从学习欲望看中美中小学基础教育差异
  
  
  内容简介:本文从中美中小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来源、强烈程度及其对学生学习效率与成果的角度简要分析中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 学习欲望
  
  引言
  《成功人生的10个精彩故事》中有一则《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的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时间长了,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随着这只鹰的渐渐长大,羽翼也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只好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掉了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着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以此为引言,是因为认为中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差异就如同鸡和鹰的磨练过程之不同相类似。笔者仅就此故事中涉及到的欲望问题联系中美中小学教育问题,有如下认识:
  
  一、 中美中小学生学习欲望的来源不同
  成才―――是中国学生学习欲望的来源。
  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终其一生从事一门职业,把一生的幸福都压在这种职业上,选择面非常窄。中国一般父母认为孩子学业成绩好,能考上重点大学重点专业,将来找个好职业,一生能在衣食无忧的顺境中度过,同时自己也无后顾之忧,就功德圆满了。而受大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孩子们也接受这种观念。但是这个目的期望值高,较难实现,唯一的途径就是孩子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至于孩子的性格、天分、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等完全被忽视。结果孩子和大人往往都是苦不堪言,但这却是当下绝大多数学生默认的学习欲望的来源。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是在培养科学家,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科学家。这固然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教育教学的艰巨性,然而另一方面不争的一个事实却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因种种原因只重学生共性、不重视个性教育,导致学生思想受很大局限,保守而缺少科学家所必须的最可贵的创新精神。而且一般孩子只要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终于脱离了考试,绝大多数就此止步不前,不再有学习欲望。
  成人―――是美国学生学习欲望的来源。
  相对来说,美国的教育目的是育人。更为宏观、宽泛,以不变应万变。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但美国是个“能力社会”,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人们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要合法)。另外,“商品经济使生产关系总处于躁动不安的变化之中”,职业更换不断,所以父母不企求子女一生顺境。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尝试,什么职业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热爱的,并且能最大限度体现自己的价值的,然后自己去选择。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这是美国中小学学生们学习欲望的来源。
  对比一下,不难看出―――中国的教育更像是老母鸡保护小鸡式的教育,只要能有一只铁饭碗做保证,一生平安顺利就好了,所以中国人不愿象鹰一样去冒险,也不可能象鹰一样飞得那样高远。美国的教育则是是培养鹰的教育,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是磨练一双翅膀,将来天高任鸟飞的教育。
  
  二、 中美中小学生学习欲望强度不同
  中国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美国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
  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在少数的中小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因为缺少学习欲望,而缺少学习欲望的根源在于他们缺少学习兴趣―――认为只要教师们重视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当他们有了较强的学习兴趣后,就会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同时学习成绩就一定会逐步提高,因为学生们的智商都差不多。而笔者认为,学生们从来都不缺乏学习欲望和兴趣,他们缺少的只是自信心―――试想,如果有可能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掌握全部知识,而这些知识当然决定自己今后的命运,有哪个学生会不愿意成为知识的所有者呢?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中小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多、繁,知识偏、难、怪,没有家长的管束确实是不喜欢学习的。至少当他们放学回家后最烦恼的事情就是写作业,寒暑假期间最讨厌听到的就是有关学习的任何事情。所以,表面上看,我们的孩子们没有学习欲望,至少没有学习课本知识的欲望。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缺少学习欲望和兴趣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他们本来就对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不感兴趣------上学期间,每天有10个左右的时间(随年级高低情况不同)在学校课堂里被老师填鸭式灌输各种枯燥无味课本知识。而且教室里秧田式排座,强调秩序井然,而且学校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限制孩子们的课堂行为,本该天真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大部分课上时间里被要求象木偶一样背着手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只允许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想,不允许做出任何有可能影响老师教学的胆大妄为的举动,否则后果很严重。这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发育显然都不是最好的。
  二是因为他们对某些和他们日常生活离得很远的学科内容不感兴趣,如果一开始学习就有困难,基础知识没学通,再加上考试成绩公示,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就会没了学习信心,最终也会没了学习兴趣和欲望。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课本里面多一些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内容,孩子们自然对学习有兴趣。
  三是他们一些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性的因为管不住自己,而在课堂上做出有违校规班纪的举动,结果被老师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威胁。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们开始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到后来甚至厌学、辍学,就算他们本来有学习欲望,到后来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而美国却不然。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同时,在这样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里,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也比较宽松合理。
  笔者认为从以下事例中,大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例如:
  1、美国学校并不提倡从小学外语;
  2、美国学校重视音乐教育。在小学里孩子们可以任意选择学习一种活几种乐器。即而我国的孩子却必须花很多钱同时牺牲宝贵的课余玩儿的时间去学习演奏一些乐器。
  3、美国学校注意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比如绘画课,老师并不一定要求孩子们用现成的图画照猫画虎(中国则几乎完全是),而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创造积极性。这个简单的作业,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美国学校注意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在艺术课上,美国初中生除了学习绘画技能,还有手工操作。这里的初中艺术课上,还有类似于国内针织厂女工擅长的刺绣作业。
  5、从小学到高中,美国学校的主科都是英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研究,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关于英文和数学,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科学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社会学研究主要包括美国和世界历史。即使是理科学生,美国高中生并不一定非要修物理课。只要修了必须要上的生物课,你可以在物理和化学当中选一门即可。相对于中国对物理不感兴趣却必须得学,同时又根本学不懂以至于高考不可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而言,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多么公平的一种规定!
  平心而论,这样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笔者都很向往。可以想象美国的小孩如果不是有极特殊的情况,大概都不会厌学吧?
  
  三、学习欲望不同对学习效率、学习成果的影响
  对比以上中美两国中小学生的不同之后,孩子们上学期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是不言而谕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校学业完成走上社会以后,中国的毕业生因为早就厌倦了枯燥的学习,所以以后把课本一丢,很少有人再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而美国学生因为在学校里已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欲望和兴趣,所以,他们会终身学习下去,而且这种学习是随时随地,他们不断充实着自己在学校里没学太扎实或根本就没接触过的新知识。
  所以,中国人社会适应力弱,害怕职业变动,一辈子谨小慎微,难有突破,而美国人一辈子可能有好多次职业变动,却活得潇潇洒洒、快快活活的。
  无论如何,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意识到中美两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各自的利与弊,而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相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以后会有让人满意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对中美中小学教育对比的几点思考》陈宏辉
  《中国家长眼中的中美中小学差异》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张倩
  《中美中小学校长观念的差异与碰撞》王红
  《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侯丽平
  《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及中美教育差异性思考》
  《让“灰姑娘”告诉我们中美教育的差距》
  《中国高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美教育的有哪些差异?》
  
  

作者签名:
当我不经意的走过你身边,其实,我很在意你。希望你脸上的微笑永远如阳光一样的灿烂,花开一样的美好。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