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杨丛源-个人文章

常回家看看

杨丛源
2010-10-03 13:52   收藏:0 回复:0 点击:4930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回家做多大贡献呀······”我女儿放学回家后,又在唱车行的《常回家看看》了。如今,虽然我也是有了妻室儿女,有了自己的家,但是每当我听到唱这首歌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勾起我回家看望父亲的强烈欲望。
   那年,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后,就有了从军的强烈欲望。可是,我是家里唯一的独子,如果我去当兵去了,就没有人替我照顾父母;还有在我们家乡,独儿一般都是不当兵的。囿于这样的习俗,我只好将自己的欲望深深地郁结于心底。谁知真正到了报名应征的那段时间,我却更加变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父母亲知道我的心事后,不但没有责怪和阻拦,反而真诚地鼓励我,支持我。这样,我报名应征后,从军的欲望才如愿以偿。
   记得那是我从军的第二年,按部队规定:只要入伍二年以上的士兵,就可以请探亲假。恰巧,在这个时候,我又收到母亲病危的加急电报。毫无疑问,我完全可以请探亲假了。殊不知,就在团领导批准我回家的当天晚上,我们部队突然接到开赴南疆的紧急命令。只因为战火迫在眉睫,根本容不得多想,我便义无反顾的奔赴南疆,随部队参加了自卫还击战,因此我回家探亲、看望父母的事就成了泡影。那么对于已经病危的母亲,是生是死我就不知道了。唯一的希望,就是祝福她老人家平平安安;唯一的希望,就是战争结束时,如果我还活着,再回家看看我的父母。
   战争虽然惨烈而残酷,但我和许许多多参战的军人一样都还活着。当我凯旋归来的时候,才从团部积压下来的电报和信件中知道:我随部队开赴南疆参战的第五天,我母亲就病故了,而且我父亲在信中还说:
   “······重远,你妈妈在临终前,一直眼泪婆娑的念着你。她多么希望在她临终前,能回来见她一面。你虽然没有回来为她送终,但她一点都不怨你。而且还希望你,在部队里好好的干,争取干出个人样来······”
   当我看到这里时,再以看不下去了。我本来是一个不容易动情落泪的人,可是此时此刻我也涓然的掉下泪来。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可这个时候,我作为一名军人不能把悲伤表露出来,只能强忍悲痛,把泪水往肚子里吞。
   母亲依依不舍的离开人世后,家里唯一的亲人就只有父亲了。对于年老多病的父亲,身边没有一男半女赡养他,叫我怎么放心得下呢?鉴于这样的具体情况,我在部队干了几年后,决定转业到地方工作。那时候,我认为只有这样,就一定能够照顾得了我的父亲。我有了这样的打算后,就决定向部队提出申请,请求领导同意我回地方工作。出乎预料的,是部队领导了解我的情况后,非常同情我的处境。于是,我非常顺利的转业到了地方。原来,我满以为只要得了地方,就有大量的时间回家去照顾我父亲。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许多事都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
   说实话,我又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回家看望父亲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已曾多次打算回家去看我他老人家的,只因为种种原因,每次都未能如愿。正当我想着回家看望父亲时,我妻子下班回来了。当我妻子神情忧郁地把我父亲病危的加急电报递给我后,立即向单位领导请了假。恰巧,我请了假,收拾行装准备动身时,报社领导风风火火地找来了。报社领导要我立即放弃探望我父亲的事,火速赶到市郊,去采访一桩重大抢劫杀人案。因此,我回家看望父亲的事又一次落了空。由于这样,我只好带着忧虑的心情去完成采访任务。那么,对于我那病危的父亲,我只能在心灵深处默默地祝福他平安无事。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