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高尔夫-个人文章

喜闻乐见的顺口溜 [转载]

高尔夫
2010-09-09 15:57   收藏:0 回复:0 点击:5073

    喜闻乐见的顺口溜
  
  顺口溜,也称作“民谣”,是千百年来我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通俗文化,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幽默有趣、笔锋犀利,其中不乏讽刺挖苦社会诸多弊端或警示世人的“醒世恒言”。
  
  远古时代,《伐檀》、《硕鼠》等,便是脍炙人口的顺口溜经典之作。新中国成立后,顺口溜得到了发展。例如,50年代流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有名的顺口溜;60年代,比较经典的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民谣,流行最广、传播很快,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调侃,人们利用它反映老百姓的看法和呼声。
  
  顺口溜的语言特色,在词汇、语法方面表现为用词精当,句式整齐;在修辞方面,传统的修辞格几乎全用到了。另外,化用诗词写顺口溜更为常见,把一些家喻户晓的典故、歌曲、诗词重新汇编,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生活内蕴,富有情趣和意境。现从顺口溜花园里采撷几朵供大家共同赏析:
  
  ◎关于年代烙印的顺口溜:
  
  “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
  
  “七十年代全民下乡,八十年代全民经商(或全民下海),九十年代全民奔小康”;
  
  “二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三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互帮度饥荒;
  
  四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扛枪把日抗。
  
  五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联合大炼钢;
  
  六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立场不一样;
  
  七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都在当局长。
  
  八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下海去经商;
  
  九十年代上,老乡见老乡,骗你没商量;
  
  二千年代上,老乡见老乡,官司打得忙。”
  
  ◎改革开放初期,“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
  
  ◎ 当今社会一瞥: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宠物化,宠物贵族化,贵族痞子化,痞子玩文化,文化商业化。
  
  ◎有人感叹:职务不高,工资不高,血压血脂血糖高;
  
  政治不突出,业务不突出,腰椎盘突出;
  
  大会不发言,小会不发言,前列腺发炎;
  
  炒菜糊,烧饭糊,麻将不胡。
  
  ◎有人这样形容低迷股市:
  
  老虎进去,小猫出来;
  
  鳄鱼进去,壁虎出来
  
  别墅进去,草棚出来
  
  苍鹰进去,苍蝇出来
  
  领带进去,草绳出来
  
  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
  
  地球进去,乒乓球出来
  
  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
  
  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
  
  ◎有人这样描述打牌赌博现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和(hú麻将用语,成功,胜利)了’,夜来哗哗声,输赢知多少。”
  
  ◎有人用“十字令”形容赌徒:一心赢钱,两眼熬红,三餐无味,四肢乏力,五业荒废,六亲难认,七窍生烟,八方借债,
   九(久)陷泥潭,十成灾难。
  
  ◎有人这样形容人生四大悲:
  
  “久旱逢甘霖,一滴;
   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隔壁;
   金榜提名时,做梦。”
  
  当代中国的“顺口溜”,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紧密相联,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局部缩影。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顺口溜”中有一部分反映的也只是某些个别现象,甚至只是个别人发泄个人牢骚,但只要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允许框架内,应该抱着宽容和善意的态度,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转载[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