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林边的看客-个人文章

通达和阻塞

胡杨林边的看客
2010-06-07 13:28   收藏:0 回复:1 点击:3166

    在《责任与判断》一书中,汉娜.阿伦特表达了对记忆、思考的观点:记忆与思考有着紧密联系。她说:“如果我们拒绝思考、记忆,虽然也能像极其普通的人那样生活,但那却是危险的事,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实现人类最高级活动的能力——言说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损伤,自己使自己的说话失去意义。不仅如此,对其他的人来说,本来应该具备高度的知性,现在也不得不作为一个丧失思考能力的人来生活。所以,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这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而且,假如我们拒绝记忆的话,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困难。比如,忘记了痛苦的经历,我们的勇气会成为极其盲目的东西。
  因为讨论记忆问题,也必定要进一步涉及一些恶的特征问题。——对于人来说,思考往事,是一种不断的深入,是寻找自己的根,让自己安定下来。没有根,就没有限制,没有思考,所以它会蔓延到全世界。”
  对阿伦特所说的“危险性”,马斯洛也表达过相似的担忧。马斯洛说:“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
  是的,马斯洛在描述人忽视、拒绝寻找可以让自我不再飘浮的“根”的后果时用的词是“不幸的”。不就“危险的”与“不幸的”做对比,也不延伸它们所表征的现实境况,因这也将是一个让人不快的举动,尽管这举动很有必要和意义。
  孙传钊根据阿伦特的学生兼传记作者布鲁尔在《阿伦特为什么重要》一书中的阐释总结说:阿伦特晚年之所以强调通过思考来辨别新事物的本质,就是因为她认为光凭机械的回忆、寻找历史的类比、铭记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是有其局限的。只有不断思考才能避免思想僵化,才能辨别善恶,正确认识新的现实。
  有时大可不必搬出大家,用他或她来说事,来证明我们的感同身受或是认知的性质。令人难堪的是,人们通常是只相信人的,尤其是习惯依赖那些被公认的有知识、有智慧和有能力的人的。同时,对自己或身边的那些庸众持永久的怀疑与不信任。因为太熟悉了,熟悉得怎么样努力也没办法在身边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来了。
  
  阿伦特的警告和马斯洛的担忧,也是在提醒人心被自我冷漠化、边缘化是可怕的。怎样个可怕法?同样是个会让人不快的话题,不说也罢。
  没有根,任情绪在生活之中肆意弥漫;拒绝根,那怕是被情绪掳掠,做了它的俘虏;远离了根,貌似的生活,也只不过是借用了生活这个概念。只所以如此,无非是没法子界定当下状态是个什么样子,又应该将它归于哪一类,情急之下说“这就是生活”罢了。这时,在这一转换下,生活一词竞又让处于新束缚中的人看起来是那么自主,那么自由。
  
  思考与常识结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估计会比较有意思。
  就拿水宜生说吧,思考与常识的联姻产生的是辨别力。这辨别力会让人避免物所不值的选择,有些时候也能绕开“自然”的跟随。自然界中,只有雷电的力量才能让普遍以长分子链形态存在的水变为小分子链形式,一个小小的饮水装置里要有怎样的装置才实现得了这样的转换呢?弱碱性体质更利于人健康的说法,至今都还没有找到过硬的科学依据哩。不一一辨识了。当然,寻找身份认同尽可不管这些的,因那是种美美的感觉。
  拿如此的例子说明思考、重视常识的必要与重要,庸俗?庸俗!
  不论是谁说的,也不论思考、记忆、常识对于人的认知水平、生活品质有多么重要,对于言说的人而言,都必须承认重视思考、记忆和常识是应然的,绝非必然的。正因如此,才有了“危险”、“不幸”的说法,才有了提倡,也只能提倡。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无力涵盖人的所有状态。不是所有的痛都会给人一个明确的感觉,更有些痛高明到了它们表现出来时,人感觉到的是热情和快乐。
  有点头痛了。是明确的痛,不是快乐,也绝非热情。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