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余堂-个人文章

校园的文化“密码”

三余堂
2010-01-05 17:16   收藏:0 回复:3 点击:3629

    学校是最有文化也最应该讲文化的地方。那么多文化人——有文化的教师和学文化的学生——朝夕相处,切磋琢磨,讲学问,求真知,本身就是一种极有文化蕴味的生活。学校是文化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学校如果没有文化,就如同一口枯井、一片沙漠。
  
  有人说,未来的竞争,不是经济竞争,也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文化竞争。我不知道文化竞争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但我认为,校园里的文化,不应该以竞争为手段,更不能以竞争为目的。我没听说过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是如何竞争的,我也不知道美国的耶鲁和哈佛又是怎样竞争的,他们为谁出的诺贝尔奖多竞争过吗?他们为谁的影响力大竞争过吗?在我们周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是比谁的楼房大,比谁的校门阔,比谁的升学率高;老师们、学生们则在比分数。能说这样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吗?在这样的环境里,温润人心的文化早已萎缩、退化,甚至荒漠化了。只有冷冰冰的分数在冷眼旁观。这种竞争导致的是“去文化”。
  
  当然,文化也不一定非得制成标签,甚或成为一张炫人眼目的名片,像时下不少学校所热衷的“文化墙”“舞蹈班“兴趣小组”等花里胡哨的东西。如果以为文化就藏在这些貌似热闹的活动中,那也如同“瞎子敲钟,不着边际”。很多学校都有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课外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爱好非常有益。但细看来,却有一点不对劲,总觉得学校在装腔作势,很做作,学生是在“被活动”。不信么?只要去看看那些“文化墙”、看看千篇一律的“校训”,除了空话、套话,有多少值得回味的“文化味”?这种文化标签其实是一种伪文化。
  
  校园文化是氤氲在校园环境中的一种氛围,它的“密码”可能就藏在那个已经颓圮的橘园里,那个布满青苔的井台上,也可能就藏在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或是一个破损的笔记本里。为什么很多人寻访母校,并不急于去参观那些极具现代潮流的高楼、实验室和塑胶操场,而一定要去看一看残缺不全的历史遗存?因为那里面有他少年时色彩斑斓的梦,有他仰望星空的沉思和遐想。红尘扰扰,人事沧桑,如今的他也许早已“尘满面,鬓如霜”,但他的心底永远系念着母校已经逝去的背影。
  
  教师独具特色的个性、品格,甚至他在校园里留下的逸闻趣事,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催化剂。没有这些催化剂,校园文化就不能生长。在岁月的长河里,校园还会发生很多让人怀念、让人难忘的美丽故事,这是校园文化的珍珠,偶然拾起一颗,或是把它们联缀成一串,那就是学校活生生的历史和文化遗存,那里面潜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如果只讲考试,只讲分数,会有故事吗?会有隽永鲜活的逸闻趣事吗?
  
  校园文化需要积累、沉淀,任岁月风烟磨洗,在师生心灵中发酵,这样的校园文化会成为一所学校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浸润其中的莘莘学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不自觉地打上学校文化品格的烙印,即使走出了校门,仍然能从他的为人处世和举止仪容中感受到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
  
  北大教授陈平原讲过一个故事。他受邀去宝岛台湾讲学,台大同行教他辨认校园里哪些是来自建国中学的男生,哪些是来自北一女的女生,居然很准。那是台湾最有名的男校和女校。他因此非常感慨:好中学出来的学生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就是校园文化熏陶的结果。
  
  每所学校都来精心“设置”自己的文化“密码”吧,有了这个“密码”,校园生活会更让人留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基因会更具张力,人生之路会更精彩。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