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云中絮语·三生石

般若草
2009-12-25 15:18   收藏:1 回复:2 点击:2985

    “三生石上旧精魂,吟风诵月一段情。今生有缘一相遇,此身虽异灵还存。”难得玉龙王子喜欢这个签名。它不是我的,只是记个大概,出自佛典。
  
  更难得你发问:三生石?这首诗正是三生石之典故。说是唐朝一高僧与一俗家好友相约行游西蜀。大和尚欲走旱路,朋友执意水路,大和尚随之。二人来到杭州境内,遇一孕妇河边取水,大和尚便对朋友长叹一声道:唉...!你知道我为啥要走水路,就是想避开此妇人,现在到底回避不了,就在此告辞吧...十二年后某日,你我在天竺寺相见。说完那大和尚便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坐化了。
  
  十二年后,这位朋友如期而至杭州天竺寺。他听见寺院后有童子唱诗,近前一看,一个十一二岁牛娃,坐在山坡下一块大石头上,见着他便天真一笑,自顾双脚叩石而歌:“三生石上旧精魂,吟风诵月一段情。今生有缘一相遇,此身虽异灵还存。”然后,童子跳下石头,骑牛唱诗而去。此人恍然大悟:这童子便是那大和尚的投身!虽不知和尚的前生,却见到和尚的来生。而这童子的来生不可知,但他的前生即是大和尚,其身虽异,但爱诗的灵性却没变,这么小小年纪,却能信口唱诗!
  
  后来,民间把天竺寺后山破下那块大石头叫做三生石。经过盛唐禅宗文学和大唐文学的交融演绎,“三生石”便成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一佛教生命观的典故。它向世人揭示着,人性,从雅入雅,从俗入俗,从善入善,从恶则入恶,生生世世,累积不休。清净善性积累增进而聪明灵秀,污浊恶性积累增进则愚恶难化,正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易》理。所以,古之妇人修身养性尤为重要,以身心之善而感召善灵投胎,故女子深锁闺阁,一尘不染。
  
  从佛教的宇宙生命观来说呢,生命轮回只是宇宙本体随缘生起的一种生灭现象,它的轮回是永无止尽的,而宇宙本体却如如不动。生命从宇宙本体泛起,最终还回归宇宙本体。所谓: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由于生命的这种“此身虽异灵长存”的灵性轮回积累,所以才有“天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天才,都是多生多世的灵识积累而成。
  
  那么历史上将“三生石”演绎得最精彩的,就是《红楼梦》了。宝黛那段冰清玉洁的红楼之恋,就是源自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段朝夕相处的甘露之情。黛玉原本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棵绛珠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日用甘露浇灌绛珠草,使那草儿延年益寿,久得天地精华之气滋养,便脱胎换骨,化为美女。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之德,她追随其下凡,且云: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相还,他下凡为人,我亦下凡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是宝黛之情的一段前缘。所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少女相思之泪,可比甘露;少年初恋之情,温润如玉。
  
  另外,整个《红楼梦》是由一块女娲补天弃之无用的石头,历久成精而通灵,让和尚做法,将它变成一块通灵宝玉,随贾宝玉投胎人间,亲历一场富贵风流梦,而记忆的一段故事。当它重新轮回到大荒山为石,这故事便密密麻麻刻在它身上,此即《石头记》,《红楼梦》的前身。
  
  当然,孙猴子也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作者签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清静为天下正。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