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姬无玉-个人文章

品三国——爱煞曹操

姬无玉
2009-12-19 11:45   收藏:1 回复:5 点击:2777

     
   曹操于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
   《三国演义》它把高文典册的史书陈寿的《三国志》通俗化了,并以小说的形式将这一战乱期间的故事道得娓娓动听。我因古文学得不好,又好小说成辟,选择《三国演义》来了解这段历史也是个性使然,再好不过。
   众所周知,罗贯中是以刘氏为正统而著成《三国》,其中褒刘贬曹之意是再明显不过了。曹操在他的扭曲下成了奸诈、狡猾之徒,而并非文韬武略。但这丝毫未影响我对曹操的崇拜之意,以及功过是非的判断。反而觉得他的这些莫须有的“奸”更增了他的人格魅力。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况且他“坏”得那么个性。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袁绍谋士许攸夜见曹操,曹操跣迎先拜。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罗贯中如此细写此段,想必是把其作为曹操奸诈、狡猾的铁证吧。可稍有点军事心机的人都知道,曹操此举亦非常理智。试想,操军处于粮尽敌强的情况下,这么隐密的军情岂能轻易告于一个刚从敌营里走出的人?这份小心行事应该是一个军事家所要必备的吧。还有一处也是关于军粮,曹军粮食紧缺,操便命粮官减少日食。而军中见此,便猜其情,一时间,军心大乱。曹为稳军心,斩了粮官,并对军中言为粮官故意扣押粮食,如今斩首示众以作交代。这才稳了军心,赢得战役。这一例倒可算为操之奸与狠的铁证。可在这当口,谁能说他的不是,虽说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能拯救整个军队,何乐而不为?况且事后,曹操待粮官的家人颇为照顾。
   对于“奸”一说,还看聂绀弩前辈的一番话:奸雄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这是说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不用说曹操还为曹丕的篡汉廓清了道路。曹丕做了皇帝,即时追称他的父亲为武帝,在一定场合,一定解释下:儿子产生老子!
   真不明白罗老头子的脑子怎么了。就算曹操称帝又如何,谁规定江山就一定得姓刘的来坐?刘家的天下已坐得民不聊生了。曹操取而代之又如何?何况曹操并未称帝,这“奸贼”二字从何而来?称帝的袁术还是曹操灭了的。
   曹操比之刘备:煮酒论英雄那会,曹已瞧出刘“非池中之物”,说得刘备以惊雷掩饰,不敢应答。但曹却未杀他,英雄是要在沙场较一高下的。再又曹操是实干家,曾行刺过董卓,矫诏聚诸侯讨董卓。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终成就一番事业。而刘备,拿了个“皇叔”的身份到处招谣撞骗。是问,诸葛亮除了看重他的诚意处,又岂不是慕“刘”姓而来?(就为此,我觉得诸葛亮未免太迂腐了)赵云,徐庶等无不是慕其姓而来。呜呼哀哉,真替曹公叫屈!
   此处曹操还是文学家,“对洒当歌,人生几何……”之类的诗句,自是刘备、诸葛、孙权、周瑜之辈所不能呤唱的。
   谈演义中的曹操,就不能离开罗贯中。罗贯中是个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家伙。生于明代的他应该知晓诸多改朝换代的事迹了。可笔他还是维护几千前年的汉室刘姓。近来有此史学家经考究说〈水浒传〉也可能是罗贯中写的。我晕呼了,不说别的。就他维护刘氏为正统那熊样,能写出赞美农民起义的文字?何况他在《三国演义》里说黄巾起义是逆贼叛党,罪当诛。并称其领袖张角为妖人。由此可见,《水浒传》不可能是他写的。如果硬将《水浒》与罗老挂钩的话,那么定和《红楼梦》一样。作者施耐庵“巨著未成身先死”,所以罗贯中就拣了个水浒的结局来写。于是《水浒传》便有了那么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所有的英雄好汉都成了罗老儿维护“正统”的牺牲品。唉,我最喜欢的林冲啊,可怜啦!近日又看《三国演义》,颇有感触,写下此文,只因爱煞曹操。哈哈!
   看《三国演义》聂绀弩先生作的序,直呼过瘾。他把我所说的全说了,此文再现于也确实肤浅了,可内心情之所向,便再现又如何:爱煞曹操!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