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醉玉如雪-个人文章

纸上谈兵的那场外遇

醉玉如雪
2009-12-06 07:11   收藏:0 回复:3 点击:2716

   
   今生从未想过,我会写一部只有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将这样一个故事给延伸到无限远,既有难度也是一种挑战,虽然现在的爱情保质期已经越来越短,但在爱河里,确实容不下更多的人。
   哪怕仅仅是另外一个人的身影。
   一番深思熟虑后,我终于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早晨,淡定从容地走上一条加上我也不过是三个人的路途,跟随着那对无意间相识并相爱的男女,从衣着睡裙的夏季开始,在夜风习习的火车站台上,艰难且迂回曲折地将他们的爱情给维系了整整三个季节,这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用我的文字,完成了一次花开花落的演练,并在又一个初冬临近之时,将整个故事给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完成小说的那一刻,我像孩子般地显得有些兴高采烈。
  
   《夜遇》刚刚发到网上时,因为受到读者们热情地追捧,晚上,躺下很久都无法入睡,想着一天将近一万次的点击,已经结束的故事又无端地生发出许多细节,并在暗夜的漆黑中,水草漫涌般地一一浮现,没有办法,我只好爬起来,拿纸找笔,静灯之下进行一系列的详尽记录,可这又续写出来的文字,并没象已经成为第一章的《夜遇》那样,或许,是因为以职场开始的那些情节确实无法吸引读者,尽管在内容上小说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我隐约地明白,人们更关注的不是男女主人公的工作而是情感,虽然开头之后的字字句句都围绕着那些既定的主题,但速食年代的读者已经无法从容地等待,不仅仅是已经开始的那场爱情,更是猎奇心理的扩张和守住秘密的原始心态。
   但看我的小说题目始终处在继续阅读的第十位,像一把标尺或是靶子,在我的眼前一动不动,而网站首页只显示小说排名的前九位,这既是遗憾又是某种警示的尴尬让我知道,我距离我所要到达的那个位置只差一步或十步,虽然没过多长时间,我的小说便浮出水面,但这不是悬念的真实,让我不得不郑重地告诫自己,除了继续努力之外,别无选择,因为,写出来的那些字,是要拿给读者看的,如果没人愿意看,还不如不写。
   我及时地调整了自己,虽然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开始为小说的过程进行某种不得不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既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对爱情本身的目标和归宿。
   我的努力,又一次得到了回报。
   江山文学的编辑消失若默这样写下她的编者按:好喜欢这样的文字,冷艳而精致,像幻觉一般,强烈的意识流手法,无意间将读者带入了故事的背景,惊恐不安且压抑迷茫,像等待戈多到来的那个小老头,用一种思念、烟、或是酒,麻木自己的思维,眼睁睁地看着背叛和不诚实在中规中矩的上空飞跃,在信守的理念中放肆往来,让曾经像鲜红旗帜般飘扬的情感纽带在生活中任意地随风飘散、了无踪迹。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梦想着能够得到的。
   我用我的文字得到了它。
   我继续写。
   不仅有小说的过程,也有小说的结尾。
   不增加任何一人的出现,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情绪上的痼疾与激化,一切,都如一杯早就冲淡了的茶水,既不能解渴,也喝之无味,因为,我也想知道,在爱情的国度里,是不是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距离产生美,或者,干脆就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一种防不胜防的淡然,也同样对婚姻和情感进行着极其严酷的考验。
   我的想法得到了合情合理的托辞,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人们的观念,根本跑不过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也就是说,人人都不愿意面对但却人人都无法战胜和超越的那种喜新厌旧。
   无论是对物质,还是对人。
   读者朋友在QQ里告诉我:“你知道吗?在《夜遇》里,我真的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尽管事情的经过不太一样,但感受却大致相同,也是在午夜十二点半,也是跟一位不知姓名的朋友喝了红酒,那种迷离的感觉真的能让人一瞬间长大,而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东西真的能在你的文字里找到答案,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你的文字,不再压抑,也不再迷茫。”
   我惊异于我的文字,完完全全的虚构却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最真切的印证,这出乎我的意料,又几乎在我的预想范围内,我想,但凡可以共通的东西,就会有共同的结果。
   想起了网上对木子美的那些评价才知道,合情合理中,更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必然,那实际就是现实生活。
   是把一些被称作事实的东西赤裸裸地撕破后,完全彻底地给呈现出来,是对男权尊严的一种破坏,也是标新立异的自私和单纯,这一现象实际是标志着中国人在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社会学家如是说。
   我想,最后那个词已经明确地告诉所有的人,我们已经置身于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中,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美好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的传统思维方式也被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给冲撞得一塌糊涂,到得真正面对之时,已经不得不惊怔到目瞪口呆,而这悄然中的巨变,将一切的一切早就进行了本质意义上的涂抹和改写,人们不再信守道德规则,也不再遵循所谓的行为规范,所有的不可思议,都顺理成章为一种既定的模式,让人们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感叹,不得不跟从。
   盲目却没有回旋的余地。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同时,这又意味着另一种进步。
   我恍然明白,《夜遇》本身,实际上就是一场《外遇》,虽然在性质上,我和读者确实不得不给这个故事附庸风雅地定性为一次身心情感的“堕落”,但我想,真正的人生,用任何两个字去给与肯定或是否定,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像外遇本身,它既摧毁了婚姻,又在另一种意义上整合了婚姻,因为,有太多的婚姻关系,既没有爱的存在,也没有性的关联,而《夜遇》本身,又是任谁都逃不过的情感宿命,虽然那不过是一纸故事,确实无法编排出与生活不能相符的离奇结果,而这个时候,我的小说,也确实无法像以往那样按照我一贯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再用道德回归进行某种必要的约束。
   仅仅是纸上谈兵,也无法避开牵涉暴力嫌疑的情感捆绑。
   我只能无奈地给出一个不明不白的结尾。
   既用来证明生活本身,也用来说明,很多事,既不会按照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会按照人的意愿去转化。
   身不由己不是一种绝对,但事出有因也为故事提供了一种必然。
   什么样的人生都是一种人生,没有既定的模式,也没有约定俗成的框架;再不是主旋律里的那些男欢女爱,也不是相依相守的美好夙愿,海誓山盟的实现真的是难上加难,白头到老早已经成为爱情故事里的童话和神话;人人需要的真诚和真情,被越来越被疯狂的物欲给淡化疏离到几乎虚无,人们只能在情感的荒漠里,不停地,或呼喊、或寻觅、或跋涉,久了,自然生发出些些许许的感念,从我做起,虽然像口号,却不失为一种心声。
   在这种声音里,我从年初写到年底,从一月写到十一月,在2009年将近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只为两个相爱并相离的人:
   站在窗前,看着屋顶上、地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残雪,尽管冬天才来,她竟开始盼望着春天,只有春天,她的故事里才没有丁植珈,更因为,只有春天,她的故事里才除了丈夫以外而没有任何一个男人。
   她开始怀念春天。
   她开始渴盼春天。
   她希望在春天的季节里,不仅仅收获她的爱情更要重新耕耘她的爱情。
   像春种实际是在秋收。
   这有意在小说结尾处留下的一段空白,虽仅仅是那三个季节中没有涉足的崭新领地,却成为那场爱情故事中最丰盈也是没被践踏的一块净土,我之所以要有意地这样安排,是因为我的内心里也藏存着一份希冀和想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故事留下一个能够永远纯净的空间,没有芜杂,没有不必要的细枝末节,让写的人和看的人都知道,生活还有希望。
   而这份有意的留守,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细节,不是大写意的挥毫泼墨,也完全不能引人注目,但却成为我小说里最让我满意的精细描摹,因为,它确实成就了这部二十万字的小说里最让人心安,也最让人心怀希望的文字,虽然大浪淘沙的现实,不可能不泥沙俱下地让人身不由己,但清流暗涌依然具有着或多或少的魅力和某种可能。
   一位游客在我最后一章的小说里这样评价道:“很钦佩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个人的情感丝丝入扣地缠绕得揪人心肺,并让婚外情这个二十一世纪最具争议的社会现象,通过文字给朦胧细致地表达出来。”
   更有一位读者直接评价说:“这是一部徘徊在婚姻边缘的男女所必须通读的小说。”
   我很感动,也心存感激,知道一部长篇小说,就这样被敲敲打打地在支持和鼓励中完成了,虽然仅仅是文字意义上的结束,但在我的思维里,它仍旧让我时不时地想回到小说的情节里,或彳亍、或徜徉,就像我在一篇日记中写到的那样:
   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说断就断的本领我当然没有,虽然仅仅是一部小说,甚至,我比自我判断的还要脆弱,因为,很多事,我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虽然有着那些看上去确实很理性的文字,而每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倒觉得,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自己不跟任何人往来,独自一人,或走在暗夜里,或站在阳光下,静静地守着世上最深层次上的那种孤独状态,因为,孤独本身,莫过于自己正倾心投入的那个世界,转眼间就温情不再景色全无地了无了踪迹。
   生活在小说的世界里,仿佛,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这才知道,我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游历了太久,我的灵魂包括我的整个人,都已经习惯于那个世界,用那种形式思考,用那种方式生活,用那种样式进行取舍。
   我也必须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学会适应。
   我终于懂得,也真正意义上地走了出来,在那片文字的汪洋里,像长途跋涉后的胜利返航,又像酣然象牙床案上的久醉沉迷,醒了,才了然,生活也好,文字也罢,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其实,写小说的日子很苦,苦到有时茶不思饭也不想地看不懂身边的真正生活,而不写小说的日子仿佛又更苦,心里被掏空了一般,虽然真实的我,在另一种形式上已经和悠然自得结缘,就像写下这些文字时,将自己缠裹在松软的被子里,坐在只用来供我学习的小方桌前,一边吃着五香瓜子,一边品闻着咖啡和椴树原蜜的香醇,偶尔,还可以闲聊无极地赏看形状各异的笔和纸,看着它们怎样生灵般地守着我的视线,在明亮的灯光下,乖然地体味我确实求之不得的静谧和惬意,只是,这样想着、念着,头脑里,笔端下,汨汨流淌出来的,仍旧是我的思想和我的文字。
  
   或许,这样的日子,才是我所能过得了的日子。
   或许,这样的时光才是我今生必定度过的时光。
   为着与我有关的文字,和与我不一定有关的那些故事……
  
  
  
  
  

作者签名: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