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学校管理要注重细节

颜心一质
2009-11-13 13:30   收藏:0 回复:1 点击:425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现代管理认为,管理的第一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精细”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精细化管理是“精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学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宏大的事物和点滴的微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在学校中形成精细化的理念并应用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拥有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善于在细微之中做学问、做事情的风格,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是搞好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一家公司招聘管理人员,应聘者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前往应聘。前边几个应聘者洋洋洒洒,大谈对该岗位的认识和管理的想法。轮到最后一个上台的时候,他走进工作室,看到桌上有一堆瓜子壳,门旁有一把倒着的扫把。于是,他弯腰拾起扫把放好,再把桌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才向主考官征询意见。这时,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主考官直接宣布:你被录取了。这个故事中的应聘者的行为可能带有偶然性,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行为带来的必然结果。
  
   今天,无论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管理者都在追求精细化管理即注重细节。人们也提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应注重细节。原因在于:
  
   一、细节考验校长的人格品质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代言人。校长的言行,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气质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每一个细小的表现,都体现了一个校长的修养和内涵。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东西,关心学生,看望困难职工,办公场所整洁等。这些习以为常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每个时候都能做到的,它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校长身正示范的真实行动。
  
   二、细节检验校长管理的效度
  
   校长作为学校的宏观管理者,重在学校发展方向,办学思想,方针政策的制订和运用,协调好内外、上下关系。充分体现宜粗不宜细的管理思想。但是宏观的决策始终通过微观的细节体现出来。如果德育工作没有抓好,学习、生活习惯就差;如果教学常规不规范,教师的学习、工作就会出问题;失去了奖勤罚懒机制,就会在考核评价中扯皮;后勤工作未跟上,全校卫生就差,乱倒饭菜就多。反之,师生精神面貌好,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工作亦会井然有序。这些无一不反映出校长管理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效果。
  
   三、细节反映校长的洞察能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患于未然”。这些名言道理都告诉我们,细节对于大局的影响和事物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校长,要善于从一些细节入手,通过细节去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对于那些看似小事和不经意的牢骚不满要认真审视,问题的解决和新思路的形成往往就在人们的抱怨声中产生。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如果未及时处理,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和预测,就可能小事酿成大祸,特别是面对今天的工作和管理,此点尤为重要。
  
   四、细节演绎校长的教育思想
  
   一个校长,重智,重德,还是重人?任何一方面都可以反映出其人的思想观念。有的校长的观点是“猫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要成绩好就是本钱。事实上,校长应注重细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衣食住行,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吃喝拉撒,都应该予以规范,运用孔孟之道进行礼仪仁德的教育。要充分发挥一个人的内因积极作用,培养思想过关,知识过硬,才德兼备的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校长应该抓住常规习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积极的状态,和谐的氛围。
  
   由此可见,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反之,学校教育管理的“粗放式”,必然导致学校的“客户”——家长和学生不满意,学生成绩上不去、生活照顾不周、特长培养不实、特色教育效果不明显。
  
   我们认为:学校管理上的“粗放”是困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它导致了家长抱怨增多,学校声誉受损,学校办学水准不高。在学校中引进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可以解决办学过程中曾经存在由于管理不细致带来的诸多问题。那么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如何注重细节呢?
  
   一、制度的精细化
  
   制度的精细化包括制定与落实两方面。
  
   一所规范的高水准的学校,其管理制度必定是周密而比较合理的。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可以参照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学校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学校各项工作的流程及规范、教师的激励制度、教师的考核制度等等。
  
   但墙上和书面的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际的管理中依照制度进行管理,明确和运用“热炉定律”,理解其内涵。
  
   “热炉定律”的主要内容为:当人要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处。该法则形象地阐明了惩处的四个原则:
  
   警告性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惩罚通常是可以预见的。学校领导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违反规章制度做某事或该做的事情不做,就会受到惩罚。
  
   确定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时,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学校组织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如果触犯了规定而不一定受到惩处,那么人们往往会冒风险。当然,“重奖励、轻处罚”是现代员工管理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当多数员工在某方面出现错误时,表彰工作出色者无疑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表彰优秀者也是对违规者的一种惩处。
  
   即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之目的。因此,要求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有所考虑,要形成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及时处理违规行为的机制。否则,势必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违规行为猖獗。
  
   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规章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管理者要不偏不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制度是对事不对人的。否则,难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对“热炉定律”都要认真领会、消融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没有严格的制度,就不可能把学校工作做好,而学校的工作良好运转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虽然有时教师学生的认识可能达不到学校的要求,但要经过深入浅出的思想工作,让师生明白,只有学校工作做好了,才能有自己的未来,如果失去了学生,自己的未来也就失去了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基础,这个基础扎实了,学校发展才快。和谐,是制度基础上的和谐,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和谐就无从谈起。
  
   二、环境的精细化
  
   环境的精细化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管理的精细化,二是环境布置的精细化。
  
   1、学校环境的精细化。要求“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精细化管理通过小事和小细节体现出来,比如说灭火器的位置与高度、书包的位置、档案的整理、库房物品的上架、学生寝室物品的摆放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学生行为养成和注重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上,学校要强调工作做“细”,从坐立行走、课堂纪律、学习常规、礼仪常规入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精细管理也会带来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大改进。后勤部门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放在第一位,遇问题做到快速反应,把“卫生无死角,维修无漏洞,工作无事故”作为工作目标,学校的墙壁、走廊、橱窗、物件,做到感觉整洁,一尘不染。操场、草坪,没有纸屑果壳,厕所不臭不脏。
  
   2、环境布置的精细化
  
   学校的环境布置要求精致,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育人与关爱的气息。如草坪中设立名人塑像、小径旁安放格言警句、楼梯口提示文明规范、廊道侧设置传统文化阵地等,让整个校园处处散发着一种育人的浓浓的文化气息。
  
   3、关爱的精细化
  
   人是一种有情感的高级生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情感的维系和支撑,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温暖人心的关系存在,学校将沦为一个冷冰冰的谋生场所或管理机构,最终必将影响和阻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爱的精细化,体现在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及学生的种种生活细节的关注和照顾。对教职员工方面,关注他们的生活困难、知道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生日并予以适当祝贺、关注他们的工作或生活方面的困扰、经常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学校的管理是否合理、设置教师休闲沙龙等。对学生方面,我们要求教师改进对学生的细节态度,比如跟学生说话时做到目光慈爱、表情亲切,在每一个细小之处都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三、教育的精细化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说过:“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学校教育学生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只有前后顺序的问题,因为学生的需要是全面的、多样的,而学校教育所能提供的就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不能因为难易或条件的原因而让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营养”。学校不是能否提供什么样的教育问题,而是看学生缺少什么“营养”问题。不论什么情况,学生的正确成长需要都是对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长期的、耐心的、不间断的。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存在,什么活动对学生成长有利就开展什么活动,不能因为麻烦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而失去对学生教育的机会。
  
   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细化管理后,当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教师的工作习惯都已约定俗成后,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那时我们应考虑的就不应是精细化管理,而是要更多地思考软性的人性的个性化的管理了,我想,那应该是管理的最高层次了。
  
转载[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