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林边的看客-个人文章

碎碎念.情感的背景4

胡杨林边的看客
2009-10-10 16:22   收藏:0 回复:1 点击:3035

   
  近日,在故事里穿来游去,往日的一些想法冒了出来,加工,整理后概录如下:
  
  《中国式离婚》 《十月怀胎》
  《大浴女》 《作女》
  
  一
  
  上述四部小说,作者均是女性,描写的基本是家庭、婚姻、情感。可以说是女性视角下的中国婚姻与情感生活的描述。除《大浴女》记述的时间跨度较大外(自文革时期开始),其它三部都是如今火热生活中的事。
  《中国式离婚》、《十月怀胎》给我这样一种印象:诧异!
  女性视角下,对婚姻、情感生活观察的结果是:
  1、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接受地位;
  2、女性的非理性;
  3、女性在悔恨、自悟后归于“理性”。
  
  《大浴女》、《作女》,同样是在女性视角对婚姻与情感的关照。通过作者描述出的却是女性对传统的挑战,对重新定义社会角色期待的一种努力。
  《大浴女》表现的是在一个原有的框架内的延续,《作女》则是从一个框架到另一个框架的发展。《作女》更直白地反映出了女性对自身角色、社会现实再定义的强烈愿望和冲动。
  
  《作女》中有大量关于翡与翠及其意象般的描写,通过对举办珠宝那种创意、过程和结果的描写都反映了一种女性“突围”的诉求。更为“夸张”的是,在小说将要结束时,通过云雨时简单的对话的描写,张扬了女性对传统的挑战。
  
  二
  
  《中国式离婚》、《十月怀胎》、《大浴女》所描述的关于婚姻、情感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非单一社会角色(社会对拥有某种社会位置或身份的人所挂有的期望,是一种立足于当下社会价值的对人的功用的限定)在现实的中、在情感方面的不适表现。尤其,是在多种角色的社会预期互相不兼容时,角色冲突就自然地发生了。
  
  就婚姻出现问题而言,角色期待的变化及由此形成的与旧有的社会角色的冲突,是其一个主要原因。换种说法,就是对婚姻幸福感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婚姻的紧张状态。
  就绝大数人而言,在基本的生存压力得以缓解后,生命轨迹会延伸于不同的方向:倾向于更物质化、倾向个体精神满足、倾向于对社会和其它群体的关注、倾向保有现状。不同的延伸方向展现着不同的活的状态。
  不同方向的追求隐含了人在对活着意义理解上的差异。那意义可能会化为信念,对人加以支持,甚至成了生存的动力。
  
  即有婚姻状态开始动摇,往往是其中一方、双方对自身的角色开始重新定位,或是潜在的意识萌醒而促成的。婚姻中一方、双方的这种变化不会必然导致当事人的“出轨”。这么讲也不是否认、无视上述变化对即有婚姻状态构成的极大“压力”。
  这是一个观察起来很有趣的现象。
  打一个不贴切的比方,当一个人只是想做“小资”(对一种生命状态的中性描述),另一半认为他(她)要当资本家时,麻烦就来了。小说《中国式离婚》、《十月怀胎》中作者以误会、巧合的手法表现了这种原因,及冲突的深度原因:对生活丰富化的向往及双方对此理解的不同,源于对人该怎么活个体认同上的差异。这样说并没有把人的经历因素排除在外,相反正是经历的不同所产生的人生积淀影响着人的观点。
  
  同朋友多次谈及生活质量的话题。他的所指是人在对社会提供的情景、产品的体悟、理解中产生快乐、伤悲等情感反应,即让社会愉悦个体。我想,生活质量除了欣赏外,也应该包含另一方面的东西,即以自己的积淀、能力所及向社会提供场景和产品,让自己愉悦我们的四周,甚至是社会。
  从对社会场景和产品中体悟中感受到的快乐、伤感程度,自己向家庭、朋友、团体和社会提供的场景和产品内容、品质上的差异,体现了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这是能力问题吧。
   “会当凌绝顶”不一定会“一览众山小”,可不登得高一点,自然就没了宽阔的视野。
  
  三
  
  
  角色冲突的抉择一般都会涉用到道德。为了避免对道德一词的理解发生歧义,这里特指其基本含义:对与不对、合适与不合适。
  从上述文学作品所展现的情景中再次看到了道德相于现实的滞后。同时,也可觉察出道德演进中在个体上表现出的不同步和人们对“新”道德规范的“叶公好龙”心态。
  用最唯物的观点分析,维护与打破已有的道德规范是维护既得利益和争取自身权益之争。话说到这里,似乎并没有完。对于众多只是适应道德规范的人而言,这种争斗意谓着什么呢?痛楚必是其一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徽商家族的家庭及运行机制。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停——不说了。
  
  前几天,在一个论坛上读到了一篇小小说。小说写的是男主人公因“精神追求”再婚,又因精神问题而离婚。在同朋友讨论时,我脱出而出:“只所以那样,可能是因为尊严吧!”除开婚姻生活中的技巧因素不论(另表),尊严只是原因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心理表象上的原因。
  我以为,男主人公可能连自己的欲望是什么都没搞得很清楚。在自己追求心怡生活的同时,又用旧的视角审视对方,这应该算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是在“突破”旗帜的幌子下传统的、男性权威主义的表现。
  应该警惕,这种状态下的人当下太多了。
  不好玩了!
  
  四
  
  对《金婚》就不用多说了,说的人很多。金婚值得人期待,达成这结果的途径也值得说道,假若不把金婚只当作是一个社会颁发的奖章的话。
  
   2007.03.05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