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褦襶子-个人文章

通过军事题材中的败笔想到的

褦襶子
2009-08-23 10:07   收藏:0 回复:2 点击:2846

    《垂直打击》是一部反映现代军事题材的电视作品。情节是中国军队一次近似实战状态下的合成兵种演习。可其中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违背军事规律的镜头,比如,以抓小偷为借口,能够闯进“临战”状态下的军营,倘若果真如此,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对方师长可以凭借权力带着刚刚扮成抓贼的强闯特战大队住地的侦察员强行要特战大队的卫兵带领窥视假想敌特战大队的军营,探听虚实。这不是把军事“演习”,排成“演戏”了么!如果战争爆发,就是我军的最高统帅也无法通过权力让敌方卫兵带领,窥视可能影响“战争”胜负的部队的虚实。这个情节完全把现实生活中的官本位的意识反映到了影视作品中了。清朝末年,北洋水师无论从装备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日本海军,可是当日本人得知中国北洋水师的一些不良习性后,大大增强了战胜中国的信心。因此军事题材的影视片绝不能只当艺术类的娱乐片对待。否则透露给敌方的信息,将大大影响可能发生的战争的历史进程。
   西方国家,常常花大气力拍摄军事题材,大有宣示武力的意图。这种方式,不仅能给拍摄方带来商业利益,也会起到战略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心理战的效果,往往比一场投入昂贵的演习来得实际。演习是专业军事家研究的对象,军事题材的影视则能够起到战前交战双方国民心理较量的效果。西方民主国家,民众的呼声是可以左右政局的。因此真实展示我军的战斗力,是可以从舆论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扼制战争的。如果我们的军事题材拍摄的效果好,就可以在敌方的国民内心种下怯战,甚至反战的种子。可能通过舆论扼制至少是延缓战争的暴发。现代世界上一些国家,动辄投入巨资进行军事学习,除了军备的须要外,也有“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图。军事题材的影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效果。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可是任何一次局部战争都可能随着一些不定因素而演变为世界大战。因此,打一场局部战争,都必须做好打大仗的准备。战前动员就是战争必不可少的程序。中国军队向来重视师出有名,所以新中国建立后的战前动员都是很策略的。一般都是一边备战一边通过媒体引发国民的屈辱感,让大部分国民的意识当中产生欲与敌方拼命的念头。此时再打,方能在最大限度上获得国民的支持。如果你看到的是到处在演习,在宣示国威,那战争就可能还不至于立即发生。虽然在西方国家,战争动员与我们国家存在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别。可这一点上还是相同的。上个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珍珠港事件,几乎引发了美国全民参战意识。连那些此前不愿为亚洲人牺牲美国利益的政客们都一反常态地支持参战。
   一般战争初期,普通民众由于信息量的相对较少,是比较难以判断清楚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的。平民关心的只是自己这方能不能打赢战争。以美国为例,我们国家与美国对比,不同之处,中国人绝少有人关心战争死亡人数的多少,一般在战争结束前甚至战争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平民百姓都是无权知道这种绝秘数字的。大多数认为战争死亡是天经地义的。可是相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美国等西方人,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几个世纪,非常重视珍惜生命。在比较民主的政体下,战争死亡人数不但不能成为秘密,而且如果太多,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二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比较重视通过战争题材的影视片给敌对势力的国家民众施加心理压力。然后再辅以必要的军事演习,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试想,如果美中欲发生战争,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不知道中国的真实军事实力的,如果他们通过战争题材的影视片得出美国必胜,积极拥护政府发动战争,美国政府会毫无顾忌地动武的。可如果美国等世界上可能与中国发生战争国家的民众看了中国战争题材的影视片,得出美国或者本国没有把握赢得战争的胜利,产生一些分反战声音,那会是什么效果!
   值此国家外患频仍之际。我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张。那些侵占中国领土、领海的邻国都在极力窥视中国的虚实。把这样实战状态下的军事“演习”拍成“演戏”,无异于助长觊觎中国的邻国的野心。所以,我们那些审察影视作品的机构,不要只从意识形态来审查,也应该顾及一下国家安全。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