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sjh854247-个人文章

从油画《根》谈人生(上)

sjh854247
2009-06-24 11:17   收藏:0 回复:0 点击:4768

   
   从油画《根》谈人生
  西方名画视觉艺术最终的体验感悟,能够把个体关于“天,地,人,神”四重根拓展到一个新的灵性阐释角度。从一些表象的东西深入到背后的语言,思想,哲学以及体系性问题中去,从而完成了它的“本原式思想”,达到了对世界深度,人性深度,艺术深度的阐释和测量。
  假使我们用很人性化的语言去透视并去阐释中外名画,这将会使超越文化底蕴而进入“灵性世界”,成为一个可能。“灵性世界”既是万物生之根源,又是创作世界并维持其发展的固基之本。我们认识事物通常是从外部特征,到内部构造,最后达到规律性的总结,这就是一般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固有且很常规的方法与准则。然而,运用理论和规律来诞生和开拓另一规律却成了人们最难达到的境界。常言:无剑胜有剑。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我们从外部事物的描摹进入人性深度的探测,就要既不迷恋于外在表象,气氛的烘托,景物的描写,人物行动这些都要有针对性。这样,从某种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理念将不折不扣的凸显。用我们的心和灵魂和这些东西对话,进行情与情的交流,艺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去探测个人内心深度的东西,激发内心潜藏的活的东西-----激情与灵感。
  《根》这幅油画创作于1989年,画中的内容并不怎么复杂,远景极力上移,几条平行线分出了窄窄的天空,窄窄的河流,天河之间便是对岸,对岸与天相接的那是雪原,采用背景虚化的手法,使雪原带着微微的发光,浑然窄若一线,尹饶在天际。中景同样是平旷的雪地,洁白无暇,无污无迹,唯有一叶静静停泊的小舟。突然世界就如黄昏之时,静谧安详。远远望去,船上仿佛覆盖着雪,小船仅如一截隐没在天际的草根。远景,几乎近到眼前,通过放大整倍法,突出主题。是巨大的树根,灰白相间,泛着淡淡的蓝色。拙劣的裂痕斑驳的交织在树干上,苍凉和永恒仿佛并存,可作者只取舍一半,半截树根斜斜矗立在土地之上,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
  根的旁边,一个小女孩依偎在树的后面,眼神定定的凝视着这边。
  这幅画题目就叫做《根》,但算不上最优秀的作品,似乎所有的东西和视线首先集中的便是树根和女孩的眼神。这究竟透视着根怎样的内涵和意义呢?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要穿越时空,重新经历那些隐匿在生命背后道不尽,说不明的故事。但那空远的视界,那淡灰白与泛蓝的色调却给人一种冷寂静穆的感觉。再看那女孩眼神透漏出的不是恐惧和害怕,而是深邃入心般的坚韧和温暖。这使根具有独特的意义,顺着眼神,我们停住脚步,沉下心神,气定神闲,进入画的意境中。用全身心去谛听那天地不言的至理和沧桑的隐秘。
  那庞大的树根,我们似乎是在泰山脚下见到过的,在曲岵孔林见到的。渺渺茫茫的岁月里,根仿佛一位从云中降落的老人,早已枯皱的树皮仅存点点痕迹,被风霜雨雪所剥离,若抽丝般荡然无存,裸漏出的木质枯白黯灰,肌理干裂,腐朽霉烂出深深的孔洞。粗壮的腕足形的侧根早已暴突出蚀孔。突兀在土层外边,象成为化石的恐龙的外腿,象一位坡腿的老人。你尽可以相像它当年凌霜,直插云霄的伟姿与挺拔,那擎云般的冠盖,蟠曲遒劲的横枝和乱柯,在浅浅的阳光里仿佛悠悠的旋转着历史,穿越着年轮。即使出现在模样里,还可以看到它坚实硬韧的本性。
  曾经有人想救活它,延缓她,把白石灰填抹进树洞里,然而他真的老了,经受了太多的重创和焚烧,累累的外伤慢慢的转化成内伤,积疾成疴。最后,大树树脉奄奄一息,气数已尽,终于变成了一具残骸。
  不料在寒冷的冬天里,雪覆大地的时候,一个女孩来到了大树的旁边,穿着红得沉郁、庄重的破旧的棉袄。女孩仿佛一团火在它的旁边燃烧了起来。女孩蹲下来,将一只胳膊搭在侧根上,圆圆的脸儿靠近了树干,她似乎在看,在想,又似乎在倾听,表情纯真,稚气,但又凝重,执着而又严肃。女孩的两腮因寒冷的空气被皲得发红。因为聆听,她侧着耳朵,她在听根呢喃的诉说,讲述着关于这一个世界美丽的故事,就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公主在等待着她的王子来临,那年轮里微微的声响,传承着永恒与执着的话题。那声音里光的闪烁和雨雪的纷落,有着叶子在流风里的悉悉索索的摇摆,有着栖鸟的清润亮丽的和鸣。来自大自然最美的天籁之音,还有叮叮咚咚的泉响,一切都从时空的无限远处传来。就仿佛时钟倒转,传递着那个该属于根风华正茂的年代和美丽青春飞扬的时期,记述着她的浪漫的恋爱史,似乎女孩那双眼睛便可穿透它万般苍老的心,理解深沉和专注,两束目光似乎在某处交汇,聚合,两个年龄的不相称,那只是有一个点,融合生命共性的契合点,浮现着一切本质的根源。
  根的生命韵律就像弦动而引发的靡靡之音,在世界的角落里绽放出了绚烂的花朵,如行云流水飘荡。穿越着深度,广度, 一种不拔的坚定和信念顿生。
  无数的生命与树一样,在这里生存着,生活过,扎根,分枝,开花,结果,在把种子摇落,入土扎根,就像永动机一样,生命永远有动力。
  人就是很现实的永动机。
  上帝用五天时间创造了万物,而用一天时间创造了人,可是,一口气吹进去,人类就开始了世代的相沿,会盖房子治病,保证最大功率的输出,穿越太空,探索地球以外的星球,会排出各种榜单,让人奋进无止息,当然,人会死,不过死之前,早已造好了一个小永动机,生生不息,由此而来。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人物叫西西弗,由于冒犯了诸神,被罚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会滚下来,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息。
  而此刻感觉敲着电脑的我,其实就是一种永动机,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为家庭废寝忘食,我能说什么呢?人生之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奋斗一下去。
  突然想到了在故乡日夜操劳的爸妈。父母一生为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就是永恒的人。它是一种无言的动物,一代又一代使自己繁殖下去,局限于受土地和经济的双重束缚与阻拌,人自己变成了植物的祖先,人变成了植物。
   无论南非中国,还是欧美,俄罗斯。土地对人的束缚态遥远和悠久,以至于人发生了迁移,用非和平的方式解决因土地而引起的纠纷,慢慢地从而变成了土地所种植的东西,这是我们便自爱土地上扎根生长,处于对自己活着可以喘息的原因。为了欲望,有了饥饿,有了贫穷,有了战争,有了死亡, 有了重生,结束就是开始,开始便是结束。
   通过漫长的演变,人变成了植物,土地变成了人无机的肌肉。
  
  

作者签名: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结果,那么我们就去完善过程!!!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