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天涯孤旅-个人文章

天涯随想录之清明

天涯孤旅
2009-04-08 19:48   收藏:0 回复:2 点击:3441

    本来在我的随想录中,计划写一篇叫《死亡》的文章,想对死亡作一些应有的随想。但转而一想,死亡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可以多想或是多谈的,活着才是最难最重要的事,况且,一个活着的人,去谈死去以后的事,本身就不切实,甚至是空淡。因此,我只就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作些随想,或是生者对死者的直白。
   清明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又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意义深远,被国务院定为法定节假日,足见国家对这一节日的重视,以及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说法众多,我在此就不作多说。把祭祖扫墓定在清明这一节气,我个人认为,这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清明时节,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春回大地,百草皆盛,这个时候,我们活着的人,有必要对死去的亲人们,作一次访问:一是对他们的长眠之地进行一次打扫,清理杂草树木,对被雨水冲掉或自然倒塌的地方加上一些泥土;其次以中国人独特的方式,寄托哀思,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方法很多,各地的传统也不尽相同。一般会在亲人的墓前摆上一些供品,点燃香烛,敬上酒,有的还会给死去的亲人,烧上一些纸钱,还甚者,会燃放烟花与爆竹,所有的这些,作为生者对死者的缅怀,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转而细想,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不断理性,那么,以后坟墓这一类东西,必将逐渐减少及至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态势,也是必然。
   我想,以后,坟墓必然会被树葬、花葬甚至将骨灰撒掉等方式替代,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纪念亲人,思念亲人,并不在于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而在于我们在心里有没有忘记这些死去的亲人们。即使以后,没有坟墓,没有骨灰,后人们依然可以年年记得死去的亲人。没有坟墓,可以到安放亲人骨灰的树下、花下祭拜;没有骨灰可以到网上进得纪念和祭奠,到可以省却许多麻烦事,就清明时段的道路交通拥挤不堪现象,就会有极大的改善。
   我们应当如何去正视,去过好怎样的一个清明。苏轼曾有诗去:“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这个传统的节日呢?
   面对着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我们感念生命的离去,缅怀先人的恩德,到他们的墓地祭扫以寄托我们的哀思,这是天理所在!
   但往往,我们无法静下心来感恩,追忆亲人,特别是缭绕的烟火,震耳欲聋的炮仗声,都在扰乱我们每个扫墓者的情绪。这些已成为陋习,最主要的危害便是安全,犹其是烟花爆竹,因为它们不长眼睛,常常会炸伤人,特别是遇到天气晴朗之时,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酿成大火。
   生命是大自然给予的,在我们重返大自然之时,有必要占据这么大的空间,使山野大地拥挤得像一个“喧嚣的大城市”吗?有必要“大鸣大放,烟火缭绕”这一方式来告慰先亡之灵?这需要观念上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又是任重而道远。
   其实,在我看来,厚葬不如厚养,生前不尽心侍养,死后却对死者的丧事大操大办,则是对死者灵魂的极大的不尊重;清明上坟,一束鲜花即可以表达对已故亲人们的哀思之情!
  
   我认为,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从国民的素质抓起,说白了,就要从小抓起,多一些唯物的东西,少一些唯心的东西;多一些理性的教育,少一些感性的认知;多一些应会的学习,少一些应试的考试。我们的教育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的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重于死人的改革!
   我们或许可以简化一些清明扫墓程式性的老旧的东西,特别是需要扬弃那些鄙陋的行为方式,因为我们在追悼生命的逝去的同时更应该好好地享受生命的快乐。
   因此,清明节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移风易俗!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