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chiw-个人文章

患难与安乐

chiw
2009-03-21 09:36   收藏:0 回复:0 点击:4577

   
   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一举灭吴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且耳熟能详的了。可是,你知道吗?越王勾践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的有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主要得力于他两个有才能的谋臣、范蠡和大夫种。尤其范蠡,不仅有治国安邦之术,也知人善任。在辅佐勾践打败了吴国、取得不世之功之后,便急流勇退、毅然弃政从商。理由是: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如不赶快离开,不免就要大祸临头。范蠡无疑是有远见的。大夫种没有看到自己危险的处境,结果死于非命。
   其实,“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并不是勾践脖子长、鸟嘴所能决定的,也不是勾践一人所独有的个性,应该说是一般人之常情。只不过,范蠡对勾践其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罢了,所谓的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是因为勾践 “长颈鸟喙”之论,不过是一种托词而已。
   试想,历史上,哪个王朝初起时,君臣之间不是戮力同心、和衷共济的呢?可是,一旦逐鹿在手,天下已定,拥有最高权力的帝王们就该拿功臣们开涮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正如范蠡自己所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说,猎物不存在了,就不需要追捕狡兔的猎狗和猎杀飞鸟的良弓了,因之,最简单而易行的办法便是除掉他们,以免后患。现实是无情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人情、人性莫不如此,只是拿一个越王勾践说事,实在是冤哉枉也!
   就拿一般的家庭来说吧,这种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习性也是广泛存在的。
   父子间,兄弟间,夫妇间,当筚路蓝缕、艰难创业、而穷苦度日的时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之间也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主。可是,一旦事业有成了,生活富裕了,应该共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问题可能也就出来了:如果父母没有足以养活自己的退休金,这老人就得看儿女的脸色吃饭了;兄弟间本应亲如左右手,但为了一点小利,可能就要大打出手,甚或无情的对簿公堂了;至于夫妇间,有闲钱闲功夫了,饱暖思淫欲,糟糠夫妻的关系,也可能就要出变数了。唉,能共患难,难于共安乐,这大概就是人性,可怜、可悲的人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叫做“空巢家庭”,大概其中就饱含着说不尽的辛酸吧?
   为了儿女,父母什么不能做?
   今天网上就有报道:英国女孩幼年患绝症 父亲捐肝母亲捐肾救活了孩子。过去也有报道,美国一个年轻母亲为了给女儿置换自己的心脏,毅然开枪自尽。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女,他们能献出一切。为了儿女,他们含辛茹苦、千方百计扶持儿女成人、成器。可是,儿女一旦羽毛丰满了,就该是他们远走高飞的时候了。留下的是空巢,空巢里留下的是无助的二老爹娘。
   按照中国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在,不远游。”。子女厮守在父母膝下,嘘寒问暖,尽为人子之孝道,年迈的双亲也得以含饴弄孙,共享天伦之乐。现在,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了,要和世界接轨了,中国古老的传统习惯大概也该扬弃了,谁还有闲功夫关照年老体弱的父母!
   儿女不在身边了,逢年过节,父母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儿女回家看看。的确,有的是盼回来了,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回来了、很快就又走了。当然,这还算是不错的儿女,至少他们还没有完全忘记生他们养他们的父母。更有翻脸不认父母的,不也大有人在吗?
   为什么父母在,儿女就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当然,其中的情况也可能不尽相同。除了少数逆子不孝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能不说是:人性就是这样: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即使是至亲之间也莫不如此。试想,当嗷嗷的赤子在母亲怀里待哺的时候,有一个是不孝的吗?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要活命。至于以后的情况可能就很不同了。唉,现实就是这样,能回避吗?
   前见报道:有母女二人,母亲很年轻,但为了女儿不受委屈,母亲不肯改嫁,始终是二人厮守在一起。后来女儿终于成人了,也学有所成了,又成家立业了,但竟全然将母亲抛在了脑后。不要说有什么“反哺之义”、“跪乳之恩”了,竟连母亲的电话都不肯接。当然,这也许只是个例,但也足以说明人性的可悲。
   为人父母者,大概有太多的无奈吧?没有别的办法,在事实面前,也只有低头了。
   现在老人中广泛流行着一首《知足歌》,在无奈中表示知足,来宽慰自己,大概还算是明智的吧?与子女患难与共,问心无愧了;至于能不能与儿女一起共享安乐,其实是无所谓的。自己的梦还是自己来圆吧,又何必要求“寸草心”来报“三春晖”呢!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