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漠沙-个人文章

(文苑征稿)从烈士陵园的冷清,看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

漠沙
2009-03-16 17:38   收藏:0 回复:6 点击:3482

    (一)
  
   我一直对革命先烈们心存敬意。
   这种敬意,是由衷的,是天生的,是源与我内心的一种朴素的真挚情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八十高龄的老父亲曾经是抗日战争中的儿童团长、解放战争中的地方民兵、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杀敌英雄,也不仅仅是因为同胞大哥是70年代的老兵,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我把这种敬意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
   尽管现在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物欲化时代,但我想人总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化的东西来让自己活得丰富一些、坚韧一些,因为我很怕自己在这个时代迷失了自己。同样地,我也希望把这种精神化的东西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当然,我希望这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而不是单纯说教式的强迫。
   是的,我们的确需要一种信仰。而我,还有我寄予希望的孩子,选择了对历史的不忘却,选择了对革命先烈们心存敬意。
  
  (二)
  
   4月4日清明节那天,我带着犬子去了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园,奠祭那些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
   该落雨成丝的时节,雨未纷纷,艳阳却当春高照。陵园里很幽静,没有我想象中的悼者如织。我们在里面安静地呆了近一个小时,总共遇到的大约不到十个人。纪念碑下散落着一些鲜花,但是不多;而各个石碑前,除了偶尔有一束鲜花,大多是空的。平日里我也偶尔来过,人虽然少,但我想清明前后总是来此悼念的人会多一些的,却不曾想,这一天也是人影稀疏。
  仰视着那高耸的烈士纪念碑,注目着那些林立的大理石碑,忆想着那些长眠地下的忠魂,我轻轻燃起三支烟,放在无名烈士墓前。凝视着袅袅燃起的轻烟,我心里除了怀有一种虔诚、一腔敬意、一份思忆,还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失落。
   为什么呢,为什么?作为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园,为什么清明前后来此奠祭的人这么少?!难道那些慷慨悲壮的往事,真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被深埋地下了吗?难道那些英烈忠魂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么?
   站在庄严肃穆的陵园,犬子在一脸虔诚地默读着那些碑文,而我则无语。
  
  (三)
  
   从烈士陵园的冷清,我看到了当前国人尤其是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普遍缺失的一个侧影。
   很多往事,可以慢慢销蚀,而有些东西,却应该永远被我们、我们的后辈铭记。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珍惜和平、珍爱幸福,才会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我们生活的时代,总是在大步向前。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观、生活观日益多元化,孩子们的价值取向也更多地与全球同步。我们没有办法苛求他们和我们保持一致,也没有权利苛责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否迷失。但我们成人还是有能力、有条件去教他们,记住一些该记住的历史,保留一些永远也不应该忘记的记忆。这样,不是让孩子们沉浸在悲壮甚至痛苦的岁月痕迹中,而是让他们知道:
   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换来的;原来,我们的生命和幸福是应该这样用来珍惜的;原来,有时候我们的自作聪明显得多么渺小;原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在阳光下生活、奋斗。
   我想,我们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把烈士陵园以及更多的地方列为爱国主义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基地,并用切实的行动和措施落到实处,让它们起到实际的作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完全可以组织更多的孩子在合适的时机更多地来实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家长,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传承给他(她)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历史观、是非观、生命观、幸福观。
   因为,为了更幸福、更快乐地生活,我们的确需要一段不被忘却的历史,需要一种不被侵蚀的信仰。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