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余堂-个人文章】
课堂生活之旅常新
□ 三余堂
2009-02-04 18:21
收藏:0
回复:2
点击:1029
曾经听一位颇有成就的老教师说:“我对课堂充满期待。也许你永远也不知道课堂上学生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但正因为这种不可预知的挑战,你会觉得课堂的预设有时显得多么浅薄,你在学生面前甚至会感到词穷而气短。面对学生永远好奇的面孔,课堂上的生成是那么新奇而充满刺激。复杂多样、变化莫测的课堂,让我的教学探索乐趣无穷。”
老教师的话道出了一个浅近而又深刻的道理:课堂生活之旅常新,课堂理论之树常青。
课堂是一个寻常而神奇的地方——这里是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土壤,这里处处流淌着精神的生命,这里时时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搞教学理论研究的人如果不重视课堂,不上讲台,不进课堂听课,他的理论可想而知是苍白的,又何谈指导教学。一个教师,虽然天天“泡”在课堂,如果没有认真关注课堂,没有让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融进课堂,也就是一个寻常的“教书匠”而已,谈不上真正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古今中外,成就斐然的大教育家,无不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无不具有深厚扎实的课堂教学背景。孔子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是如此,于漪、魏书生也是如此。于漪老师说得好:“一个成功的教师能够观察、领悟千变万化的复杂课堂行为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应对。经过课堂的陶冶和洗礼,教师必定会发展和提炼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课堂生活方式既单一又多变,课堂内容既固定又灵活。怎样保持课堂生活之旅常新,让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首先,要学会观察课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走进”课堂,但要“深入”课堂就不容易了,要仔细观察、领会课堂就更难了。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这是一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问题。观察老师容易,观察学生很难;观察别人容易,观察自己很难;观察一堂课容易,全面、系统、持久的观察很难;带着眼睛观察容易,带着“心”去观察很难。
其次,要学会分析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课堂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兴趣、爱好、需要各不相同,他们随时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课堂里的事情通常不会按老师希望的方式发生。这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分析课堂,就是要分析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行为,尤其是那些让老师苦恼、伤心、难堪的课堂冲突。这是教学创新最难得的素材。
第三,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有深刻的洞察。人最难得的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是一样。在繁忙的课堂上,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后,领导、同事的评课,有时也是为了评价。所以,静下心来细细看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或是找几个学生调查一下自己的课堂,这时,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那种感觉,正如庄子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第四,要经常反思。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老师们而言,反思要达到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反复思考,对课堂冲突要反复思考其发生的缘由;二是返回去思考,对一些课堂细节要把镜头倒回去看一看;三是反过来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一下老师的行为,思考一下学生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