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xiaosi44-个人文章

在网络与写作之间

xiaosi44
2003-11-08 14:43   收藏:0 回复:7 点击:5328

   
  
   又是一个中午,睁开眼睛就已经11点钟。虽说从电脑上网以后,像昨天晚上要等到凌晨4点多钟才去上床的经历也就不过三、四次,但更多的时候每天也都是在两点以后才去睡觉,很少能在12点以前离开电脑。在这样的状态中,在网络上每天写一篇文章也都不该算多。这些天村里比较忙,不然可以一天一篇地写下去。就现在的情况,每天写几篇文字也不成问题。不过那除了证明自己曾经在网络上存在过外,再无别的什么价值。或者如一位老师所说,现实传统媒体中的文章有时候还不如网络上的好,只不过多了稿费而已。而我却要离开网络,离开它,为的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或者说自己会离文学越来越远,因为我所缺的正是稿费,人总不能脱离现实。
   从与网友的交流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要想从网络上给自己的文字找来收益,那实在难如登天。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文字已经泛滥的时代。四个月的时间写30篇文章,不能算多,但也不好说少,平均下来每四天写一篇文章,而更的时候我都是脑袋空空,一个人面对着电脑无话可说。有网友说我的文字说来说去都是那么两三件事,一看开头就知道是我写的。说几篇文章中都提到停电,但这些正是我现实中要面对的呀。你想,就那么一个停电的主题,如果你也可以接二连三地写出不同的文章,那实在也是一种很好的煅炼。可是我并没想这么多,而是如写日记一样,把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写入到文章中,且没有多少新意。回头再看写过的文字,能够看过眼的也就只有几篇:《我看金庸》、《关于写手》、《沈从文小说中的浪漫》、《在平凡中感受《看麦娘》》。第二篇的存在让我在那篇文章之前与之后写出的很多文字都毫无继续保留的价值了,如别人对路遥《人生》的评价,那已经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高度。忘了谁曾经说过,如路遥那样写,无论谁都可以成为作家,在文学界留有灿烂的辉煌,可那又算不算为了名而出卖自己?其它的三篇都可以独立成文,而又没有一篇不是通过在网络外查找资料或者是看书所得的感受。文章要写出真的性情,但并不是只写自己,而是要不断的学习中扩大自己熟知的领域,然后才可以触类旁通,得心应手。这些都与网络无关。它的存在只是能主我们很快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得到反溃信息。但也并不能帮助你思考,也不可能指导你做什么。文学创作其实也没有经验可谈,适合于别人的创作之路未必就也能让自己出人头地。这些都要从自己的亲身创作中慢慢总结的。而在网络上只有泛滥的文字,如果你也爱好文学,那么就该知道那些文章也多是出自像你一样对文学知之甚少的网络写手。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文字也可以被当做头版头条放在网站的首页时就会发现,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文字并不多。过分地热衷于它反而会让你不进反退。
   离开网络开重新在现实中关注文字,又只剩下投稿了,书写文字就又成为了利益的奔波。朱光潜在《谈文学》的《选择与安排》第二段提到这样一句话:“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安排。”看完这句话,所有那些关于文章作法之类的文字似乎都可以先放到一边了。我这也才想起在中学时那几篇成功的作文完全得益于那个暑假把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段段地从口中念出,然后再在那种脑海已经熟知的形式中放入自己熟悉的文字。至于思想,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深刻,只不过是对生活的一些感悟与书本上得知的一些想法而已。那么现在只看已经发表的文章,理解那些常用的字句,理出那些惯用的形式,然后再如加工工厂一般打造已经被别人熟知或者不熟知的段落。有些报刊杂志本来就是写给特定的一类群体看的,而那一个群体又在不断的变动着。就像琼瑶的小说,当你中学毕业,认为不值得一看时却已经有一批新中学生开始了与你曾经相同的生活。
   多看书总是好的,不过你要想写什么样的文章就去看什么样的书书籍。文章最初的写作总要从模仿开始,然后才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无论是投稿给娱乐杂志还是想写出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只需要写出成功的一篇,只需要一篇你就可以找到它的形式。然后就可以一直写下去。前几天看电视,在中央六台的“佳片有约”节目有一个影评人说她的工作就是看电影。那么我想她随便从一些电影中挑些场景与感觉出来就会是篇成功的影评。如果你也想学着写作,那么就该像我现在一样,去看书,去写,这就可以做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应该会给自己一个交待。
  
   于二○○三年十一月八日星期六下午02:35:00秒

作者签名:
海到天边山作岸山至绝顶我为峰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