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余堂-个人文章

用开放的眼光看教育

三余堂
2008-11-08 22:00   收藏:0 回复:1 点击:5145

    用开放的眼光看教育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教育尤其需要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
   怀特海说,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活动。教育的树木是什么?教育的森林又是什么?怎样去发现教育的树木和森林?封闭的保守的眼光显然看不到这些问题,更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现代教育特别需要观念、意识和思想的开放。教育首先要“见森林”,教育的“森林”是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和个体生命历程的心灵体验;教育同样要“见树木”,教育的“树木”就是有丰富个性爱好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受教育者。没有开放的眼光,也许只看到了教育的“树木”却没有看到教育的“森林”。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教育意味着向生命过程的敞开和解放,要让人文、理性和科学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教育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用开放的眼光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只是教育的一种言说方式。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让教育改革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左走,抑或向右走,我们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在左岸,改革的教育包括人们理想的教育在右岸。或许,我们还得探寻教育改革新的言说方式。教育改革是一次走向未知目的地的旅行,犹如心灵探险,没有寻幽览胜的毅力、破旧立新的精神,就难有大作为。人们习惯把改革指向永远正确的方向,并对改革抱有很高的期待,可事实上,有成效的改革总是充满着似是而非和相互矛盾的现象。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用开放的眼光看教育改革,就不会有幼稚的“圆满”心态——无问题、无缺陷也就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和解决问题的各种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改革,社会的自我更新是必然的趋势。改革对充满活力的发展的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总会引发新的探索和新的改革。
  用开放的眼光看学校,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苏醒和身体成长的摇篮,是师生精神生活的乐园。虽然我们追求开放,但僵化的观念总在一些学校游荡;完整科学的制度和宽敞漂亮的校园并不是开放的象征,最可怕的是,有教育行政而无教育事业,有教育政策而无教育理念。
  用开放的眼光看教师,教师的个人角色、职业内涵更丰富,也更深刻。21世纪的优秀教师,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再是课堂内的“领袖”,他们的活动舞台、视野和思维张力应当远远超越课堂和学校;他们不仅通晓所教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透彻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架构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还能关注并了解教育面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他们能够积极反思,以思促教,是批判性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的榜样;他们善于学习,坚持终身学习以克服知识滞后,会读书、质疑、创新、勇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不断深化专业知识,拓展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今天的优秀教师有能力并采取行动积极改进教育教学的条件、活动和成果,真正参与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能从心灵成长、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等方面关心自己,并像关心学生那样互相关心。
  用开放的眼光看课堂、看教学,我们会发现,探索、知识、能力、关怀和社会公德等道德责任的含义较之课程和课堂的经验更为深刻,也更为有用。教学的意义不在于从外面灌输知识或信息,而是教育学生如何把知识和信息用于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书本知识如果没有与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人的心灵体验相融合,这样的知识就是没有生命没有意义的东西。开放的课堂和开放的教学,是在细致、深入地“解剖麻雀”时,还能看到教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