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雨季又来-个人文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精彩语录

雨季又来
2008-10-15 22:14   收藏:0 回复:1 点击:3312

    为温习杨立华教授上午的课程,先将其精彩语言录于此。根据笔记,只为温习,有错误之处,只望包涵。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精彩语录:
  ★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是不断冲击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但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徒劳无逸的,传统文化反而更深地扎根于每个华人心中。今天,我们迎来了国学复兴的时代,传统文化正回归于固有轨道。
  ★我党的政治语言,全部都是固有文化,而且是儒家文化――“和”、“与时俱进”――周易“与时谐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当故有文化面对强势西方文化冲击时的传统文化的固有反应。
  ★道、儒、法――归结为一个字“强”!纵观世界历史,只有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掠夺,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奥运开幕式感动中国人,振撼世界人!而面对金融风暴,只有东亚受理学影响的中国、日本还依然沉着应对。我们何处寻找古埃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玛雅。。。。都只有在历史的书卷中找到答案,成为记忆。
  ★先哲的智慧博大精深,最好的态度是敬畏。带着敬畏之心去学习。退一步,当成睿智的先哲的智慧去体会,总之一句话,用心去倾听,在聆听中,敞开自己,在敞开中丰富、提高、完善自我。
  
  
  ★道家的精神――不是简单的理解人生,而是通过复杂层面去考量。是生存的智慧。
  首先,无为的政治。关注共同体。在“道”的控制下,自然界方未失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任万物自相治理”。圣人应当无为,才能让人类归于自身的秩序,最高统治者不能有所偏爱,不应有所偏好。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尚、不贵
  其次,道家的个体的生活方式――“上善若水”。
  柔弱――持久,柔中带刚,是真正的强-柔中之强,弱中之强。儒家――和中之强,法家――力中之强。
  谦下――恬淡,谦和的人最终得到别人的尊敬,其实也是退一步的智慧,不争,谁与你争天下?
   再次,到庄子,“上善若水”发展为“无用之用”。“仁者忧,智者术,无能者无所求。。。”
  ★法家的精神――威,强悍、权威
  ☆君、臣、民之关系,重君臣,轻小民。
  ☆法――明确权力边界,把人降低为物的存在,赏罚分明,标准公开,“法莫如显”,“无偷赏,无赦罚”。
  ☆术――“术不欲现,潜御群臣”之道。
  ☆势――权威。传统型,法理型,卡玛斯基型――“道德型”和“不测”。只有“不测”才能做到“君无为其上,群臣怵惧其下”。
  ★儒家精神――一种幸福的技术,帮助我们建立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取决于内在的心灵状态――最有价值的面象。
  ☆乐与悦
  ――时间的持久性不同。
  快乐是短暂的。愉悦是持久的。
  ――来源不同。
  快乐总是来源于外界的刺激,而愉悦来自于对生活的重大感受
  ――程度不同。
  要快乐的持续,必须有外界的待续刺激,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乐极生悲。而愉悦只要在其中,你就是愉悦的,以愉悦为本,不排斥快乐的存在,愉悦是内在的,触手可得的。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人生没有缺憾的,完善的、最大的愉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人生至高的愉悦,最饱满的安宁。前者,君子“求之有道”,但还得 “得之有命”。
  ☆儒家追求的幸福,不在远处,只在近旁,在平平凡凡中蕴藏生命莫大的奇迹!
  世界的本质是“不测”。在不测的世界中,如何品位自己的生活,不用去远方寻找,就在手边掌握。
  
  
  ★关于“无聊”
  ★现代性生活,无聊注定要长在我们身上,其根源在于:
  ☆意义、信仰的缺失,没有神圣感。没有这些,又来源于自身的意识,而起码可以从属于情义、道义,生命就会更有意义,而且产生神圣感,关键是要去体会。(当孩子的小手,握着父亲的一个指头,那种所有的其他想法――(是否丁克的)都化为乌有,幸福从内心升起)。
  ☆负重感。负重感的缺失,让生命变得不能承受之轻,当然,作为官员,就更不应该有对负重感的缺失,得有“忧”,有负重感,如果不能感受到责任,则心灵变小了。
  ☆感受力。感受力的缺失,产生无聊。《饮食男女》――“心一但粗了,吃什么都没有味。”《一、一》“简单重复的生活是生活的本身……”
  感受力的缺失,原因在于麻木不仁,“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被奴役。
  ★唯有敬畏之心能让我们摆脱心被奴役!
  ★“仁”是自由而醒觉的心灵所具体感知自身并能感知他人的能力!
  
  
  2008年10月15日晚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