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烟花三月下扬州-个人文章

仰望

烟花三月下扬州
2008-10-04 22:30   收藏:0 回复:2 点击:1372

    十一长假来了,南大街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商场各出奇招,抓住黄金周的巨大商机,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消费人群。
   在濠河以南,有一个地方在物流涌动下保持着静若处子的安详,它以从容的姿态迎来送往。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不会说话,却于静默中传递着无限丰富的信息。她,就是南通博物苑。
   从南门进入,博物苑新展馆黛瓦灰墙,一方清浅的水面映衬着逶迤错落的建筑,端庄典雅中多了灵动之韵,气度不凡间透出平实亲切。展馆底楼分别陈列着青墩遗址的出土文物,独具南通人文特色的实物,江海鱼类的标本,二楼是临时展厅,现在展出的是如东农民版画精品。由新馆往北,迤逦行至濠河边,一座三层西式小楼掩映在繁密的紫藤丛中,周围绿色如茵,小楼在其中,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这就是濠南别业,由南通籍建筑设计师孙之厦设计建造的张謇晚年在南通的住所。沿着对称的石砌楼梯到二楼,迎面是一个门厅,有高大的屏风,隔着楼中木质楼梯和门厅相对的是张家的祠堂供奉,其余几间是张謇一生所从事的实业与教育救国的图片展,这些珍贵的照片展示了张謇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我们惊叹这位晚清状元在实业领域的拓展,从大生纱厂开始,渐次扩展到外贸、交通运输、仓储、农垦、金融等行业,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是当时中国最了不起的尝试,而且每一步都成了成功的典范。“父实业,母教育”,实业为张謇的教育兴国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一所师范,第一个伶工学校,女工传习所,盲哑学校的建立使南通的教育走在了中国的前列。一个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从张謇起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博物馆开启了人们求知的天窗,“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俗剧院,五山胜景,唐闸公园等一系列娱乐人们精神的基础设施在濠河之滨,狼山之麓,运河之旁悄然深入人心。张謇的能力和实绩远远超出我的所知,他在江风海韵陶冶的土地上建立起沟通四海的新兴城市,让这一块随着潮汐涨起的新陆地成了近代经济教育发展史上的风向标。
   三楼是张謇夫妇和其子张孝若的卧室,中西风格迥异,然却同样简朴,据说,张謇夫妇每餐也就两菜一汤,而其中一道就是咸菜,一个立足于发展民生的实业家,对自己如此苛刻俭啬,胸怀的原是“天之大德曰生”人生理想,他的目光关注着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育婴堂,养老院,教化院,残废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相继兴起。一个人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中,必然会被人民永远铭记。近代第一城的历史是一个人的传奇。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想到了苏东坡想到了范仲淹,这些人被贬之地总留下他们励精图治的业绩,和光耀千秋的诗文,张謇辞官归乡后,也许诗文之名不如前者显著,然而他却以诗人的情怀经营着一方热土,让她开出诗一般的花朵,流传下一腔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豪情,结构出一个最具现代意识的城市雏形。
   濠南别业的紫藤参差披拂,已经过了花季,我们不能看到东边的紫花和西边的白花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绿叶下垂挂着无数的豆荚,形成一道绿色瀑布,阳光在上面跳跃,我们相信紫气东来的祥瑞将永远佑护这一块钟灵毓秀的宝地,从濠南别业出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到面临九曲桥的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范家十三代以诗文传家,绵延至范曾,一路绽放的诗文之花终于在近代第一城再度璀璨,张謇搭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一方沃土,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让我们从喧哗与骚动中抬头仰望,仰望流云仰望星空仰望历史,渐渐远去的是时间,慢慢沉淀的是文化,让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惟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繁华中迷失性灵。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