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翩翩起舞的蝴蝶-个人文章

中秋随想

翩翩起舞的蝴蝶
2008-09-15 18:08   收藏:1 回复:2 点击:2949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中秋节。中秋节似乎注定是一个能够让中国人宁静下来的契机,以至于可以令很多浮躁的人静下心来,看一看头顶上那轮被注入了太多感性因素的月亮。然后,轻轻低下头,若有所思地冥思或者沉默(尽管很多人低头的原因可能是在想怎样编短信或该将没有真情实意的中秋短信转给谁)。而就在这一扬一低间,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都拥有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质感。
  
   如果将端午节看做是中华民族对一段辉煌过往的文化层面的追溯,那么中秋节就是中华民族对亲情观念的突出体现和刻意强调。两个节日同样有“人情味”,但内涵却各有趋向。
  
   在这个属于家园和思念的日子,牵挂和寂寞再不需要掩饰。即使是身在异乡的当代人,也有足够的理由在这如水的月色里找寻那份古老的孤独、感受那种独处的落寞、回味那段苍凉的往事,虽然那种孤独、落寞、苍凉并不真正属于今日的你我,但我们还是在一种“惯性”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融入了那种陌生的情感。
  
   月光很凉,带着莫名的痛,逐渐浸透我的心。我知道,在这月光中,有苏轼在默默低语中流露出的孤独。他踱着足以让人们铭记千年的步子,周围是弥漫在月光中的寂寥,以及随着寂寥一起袭来的愁苦。风渐凉了。他裹了裹那件显然已经变得单薄的衣裳,轻叹一声,心中那种隐秘的思亲之痛越发泛滥。他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那轮完整的月亮,那轮承载了他全部情感的圆月,想要说什么,却终于因为无人倾听而选择了缄默。满腔忧悒只能在心中激荡,种种复杂的心情,随时都可能决堤,而后以潮水之势,在瞬间冲垮他竭力加固过的心理防线。
  
   他——被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包围的他,多么想让任何一个人分担甚至化解淤积在自己心中、快要将自己淹没的愁绪,哪怕仅仅是有一个倾诉的人也好。但是,他透过朦胧的月色环视四周,却找不到任何可以交心的人。于是,他拿过那支在后人看来意义非凡的笔,定格下了千年的落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夜,我又一次吟哦起了这阙《水调歌头》,那浓重的愁思也又一次在我的心中蔓延。每年中秋,这阙词都会在很多为了庆佳节而庆佳节的晚会上被朗诵,也被作为描写中秋的标志性文学作品一次被回味。但是,这种回味显然已成了一种思绪的附庸物,一种把深沉随意玩味的浅薄行为。因为,我们注定无法切身体会那种凝固于宋朝的伤痛。
  
   今夜,我努力避开泛滥的手机短信、成堆的问候图片、千篇一律的歌舞节目,让自己独守着一份淡定的孤独。古老的月亮,以完满的形态,有意无意地提醒着我、促使着我去回忆那些因为它的圆缺而舒展或忧郁的脸庞,去品味那一条条皱纹中溢满的苦涩。苦品的太多了,人难免会厌倦,也难免会忘记品味很多比苦更值得回味的东西。但,在今晚,我只愿这样痴痴地品味着,为了中秋、为了我心中那束银色的月光,以及源于这月光的缠绵情思。
  
   今夜,月光如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签名:
翩翩起舞的蝴蝶

原创[文.心路心语]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