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二丫傻子-个人文章

壮志难酬贫亦足

二丫傻子
2008-08-30 18:51   收藏:0 回复:2 点击:1494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词人,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其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 ,全部寓寄在他的若干歌词中 ,词慷慨激昂,纵横驰骋,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后人以苏辛并称。辛词多方面反映了错综复杂、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创造力,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辛弃疾只擅长写这一类诗歌,他的一些婉约词也极能将无以排解的思念写出超出常人的意蕴,比如《青玉案 元夕》等。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是一首辛弃疾晚年的一首乡居词。其显著特点是用日常的口语和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表现朴素的农村生活,勾勒鲜明的艺术形象。
  
   词的上片描写了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可见环境之优美,难怪一生征战沙场的词人会说“万事从今足”了。后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邻里之间的和睦,生活的甜美温馨。——闲居的词人亲自拄着竹杖,到村东头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应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酿的白酒正好刚从糟床上榨出来。 有酒有肉,足可饱醉逍遥。“社肉”,古时乡俗,春秋两次祭土地神,称社日,祭神结束后,会将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给各家,以求降福。“床头”,指糟床,酿酒器具。能分得社肉,说明闲居乡里的词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就着社肉,喝着新酒,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悠哉游哉、休闲自适,更可令他“万事从今足”。
   词的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暗示了丰收时节已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枝头的累累硕果。而“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两句读后,眼前又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老人悠然独坐于密林深处,欣赏几个孩童打枣,老人一脸愉悦,孩童满面笑容,既争且抢。这样一个静动结合的场景,不由得令人会心一笑,更热爱那个善解人意的老者了。短短几句平常的话却是既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不难看出,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中所描写的村居生活多少有点理想化。南宋时期,连年的战争早已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算南方农村得以幸免于难,但老百姓必然也会遭遇酷吏们的敲诈盘剥,是难以享受到如此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一生多艰,报国无门。虽然也曾沙场争战,杀敌立功,但也只能与当时众多的主战派一样,难逃当权者的排挤,隐居山林。壮志难酬的现实,让词人对眼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而多了一分向往,如果报国无望,又何妨脱离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恶浊风气呢?这个时候,即使是生活清贫,也难免会令我们这位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诗人也发出“万事从今足”的感慨了。
  

作者签名: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