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高尔夫-个人文章

“古建保护协会宣言”[转载]

高尔夫
2008-07-02 08:11   收藏:0 回复:0 点击:4756

       “古建保护协会宣言”Manifesto of 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1877年
  Morris, William, “William Morris on Architecture”, edited by Chris Miele, Sheffied: Sheffied Academic Press, c.1996.
  
  作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翻译:刘东洋
  
  一个以“古建保护”的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协会必须向公众解释为什么它要提出保护古代建筑,以及它将怎样保护古代建筑。无疑,在绝大多数民众的眼里,似乎一下子出现了如此众多和优秀的古建保护者。我们在这里所要给出的,正是这样一种解释。
  
  的确,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几乎像是一种潮流,人们对古代艺术的纪念物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些纪念物已经变成了一项最有意义的研究对象,一种宗教的、历史的、艺术的关注对象,无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收获之一。但是,我们以为,如果以当下对待古代遗存的方式持续下去的话,我们的后代将会发现这些东西毫无价值,他们将失去对这些遗存的关注热情。我们以为,过去五十年间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知识和关注力已经对这些古代遗存造成了破坏,其程度甚至超过了过往千年间动乱、暴力和亵渎对它们造成的伤害。
  
  就在当下有关中世纪的艺术知识开始形成的时候,建筑,作为最起码的大众艺术,经历了漫长的衰落之后,如今正在死去。当十九世纪的文明世界掌握了过往世纪中建筑风格的丰富知识的同时,惟独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这样的一得和一失中,人们想到了该去修复古代建筑的怪招;这是一个奇特又最为致命的念头,如它的名字所意味的那样,“修旧如旧”意味着可以从建筑物身上剥去这个或是那个东西,剥去这一建筑历史和生命的某一部分,然后,在某个偶然的点上收手,还说这个建筑仍然是历史的、鲜活的,甚至以为这个建筑回到了它曾经拥有的状态。
  
  在过去,这样的伪造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是建造者没有去“复原”的知识,或者是建筑者的直觉不让他们去这么做。如果建筑有了修补的必要,如果人们出于野心或者孝心想要改变建筑的话,那些改动也都是出于需要,并且毫无掩盖地具有着那个时代时尚的特征。一座十一世纪的教堂,或许会在十二世纪、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十六世纪、甚至十七、十八世纪被加建或改建,但是每一处改动在破坏了该处历史的同时会把被破坏的历史留成空白,这样,每一处改动获得了改动行为所具有着的时代精神。经过这样的改动,常常是一个老建筑身上出现了多处看上去明显而又突兀的变化,然而却因为这样有趣和有意的对比,不会导致人们的混淆。但是,那些在我们这个时代打着“修旧如旧”旗号所进行的古建改造,口口声声许诺要将建筑恢复到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面貌,却没有任何指导规范,任由修复者个人发挥自己的想象,由修复者个人决定一个建筑哪些部位是优秀的,哪些地方是应该抛弃的。“修旧如旧”,驱使人们消灭了建筑的某处历史,然后,通过想象早前工匠的可能作法来填补该处的空白。还有,通过这样一种破坏和添加的过程,建筑的整个表面都要被全部调修一次,才会出现一种整体的古代风貌,人们才不会再去关注被改动的局部,不去怀疑有什么东西可能被弄丢了。简言之,这样孱弱无力的伪造就是在浪费大家的劳动。
  
  不幸的是,在欧洲,在英格兰,已经有许多大型的教堂还有众多的小型建筑已经被如此这般地样整修过了,而且整修这些建筑的人—他们都有才华,理应得到其它更好的工作—却恰恰对诗歌和历史极端地不感冒。
  
  对于那些现在剩下来的古建,我们要恳请一下建筑师、古建的官方监护人以及广大民众,我们拜托大家记得过去的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众多的变化,相当普遍地,过去的一切几乎都难以修复。我们还恳请大家记得,即便是建筑的躯体可以修复,作为过去宗教、思想、生活方式一个有机部分的建筑灵魂却是不可重复的。在我们看来,我们坚信,所有将要进行的修旧如旧充其量不过是达到了表面极其近似过去图片的效果,古代工匠留下的局部枯萎的建筑,被当下那些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的“巧手”打扮得整齐而光滑。更恶劣者,则是在修复过程中人们把原来建筑上最精彩的物质特征给无情地剥夺了。如果有人问我们:一个建筑身上具体哪些及多少艺术、风格或者其它方面的内容值得保护,我们的回答是,所有能够被称为艺术的、入画的、历史的、古旧的或者实体的东西都值得保护:也就是说,所有有修养和艺术化的人认为值得探讨的东西都应该受到保护。
  
  因此,我们恳请保护过往所有时代和所有风格的建筑,我们号召那些跟这些建筑打交道的人要对它们实施保护,而不是“修复”,要通过日常的维护来延缓建筑的衰老,要通过可以识别的手段来加固一处危墙或者修理一处漏雨的屋顶,不要伪装成其它艺术,不然的话,就该保留建筑的装饰或者肌理的现状;如果古老的建筑已经不能够延续其今天的使用,那就应该新建一栋建筑,而不是硬要改造或者扩建一栋老建筑。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善待古建,把它们当成一种已经消逝的艺术的纪念碑,它们是通过已经消失了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现代艺术要想介入古建的修复,一定是要破坏它才能进行。
  
  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我们的知识变成了我们的陷阱,最后受到谴责;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住那些古代建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交给后人。
  
  【译者按】
  这篇短文写于100多年前,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却异常地适用。文中,莫里斯提出了整体保护的策略,坚决反对“修旧如旧”以及“再建假古董”等当时英国时髦的古建利用手段。究其本因,是因为莫里斯看到了:(1)建筑不只是一种实体或技术,而是一个时代的有机部分;它所连带的思想和情绪,还有历史信息,不会重复;(2)莫里斯已经对不断沦丧的建造技术表现的非常不信任,他不认为当时的英国人会有技艺能够达到中世纪工匠的水平;(3)莫里斯更看到了从此之后的开放世界,即世俗时代的历史感,一种飞也似的时光之矢,一去不回。这种感受,正是文人们开始提倡保护古建的心结之一。不管政府是出于什么目的,早期古建保护的倡导者们,其实,最感兴趣的是面向废墟的沉思。这与后来倡导的地域认知,很是不同;(4)莫里斯提出了大胆的保护手段:即,具有高度时代特征的、诚实的呈现。如果庙里面的木梁断了,莫里斯提倡用当下的不锈钢梁来代替,而不是像中国的作法,把屋顶扒了,重新用木头做一遍。(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前提是看修复的主体是“谁”,是否在思想和习俗上是延续的。如果不延续,莫里斯的手法就站住了脚)。
  
  看看中国,就知道今天的建筑专家们和政府一起在犯罪。就是把“我们的知识变成了我们的陷阱”。永定门没了,我们现在重造一个。彷佛过去的错误可以一笔勾销;天安门坏了,我们也可以不动声色地全面修建一遍。连溥仪自己回到紫禁城里都说,这里日新月异。相信到了22世纪,我们的故宫还是会像它当初被建起来的那样(不知是哪个当初)—因为我们可以不断翻新。
  
  只是,那样的一个崭新的故宫,不再有历史感,就像一具真正的青铜器都搽得溜光錾亮一样,成了没有灵魂或者借尸还魂的假古董。我们的政府,和专家一道,绑架并毁坏了故宫的灵魂。
  
转载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