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残文-个人文章

汶川震灾后谈诗[读书之乐征文]

残文
2008-06-08 18:27   收藏:3 回复:9 点击:1190

    既然醒了,就别再睡去
  ——题 记
  
  半月未见的文友,好容易凑在一起。一个个像大病一场,瘦了一圈儿,红肿的眼泡,迷茫的眼神,互相告示着:这伙敏感而脆弱的底层文人,虽然远离灾区,却忧国忧民,心和灾区相连,过得极为痛苦。连打火吸烟这惯常的动作,也显得磕磕跘跘……沒有中心,沒有题目,天南地北,胡拉乱扯,却总也离不开四川地震,似乎都从抗灾现场刚刚回来。事先说好的,谁也不许再哭,说着说着还是稀里哗啦,哭成了一堆烂泥。从中央首长到平民百姓;从地震中心,到遥远的他国异乡;从国旗半垂,到废墟上的书包,最后不可避免地谈到诗。
  “诗歌复活了,诗人回来了”。
  “地层断裂了,但诗歌归位了”
  这个话题,终于将大伙从悲痛的气氛中解脱了出来。
  “9.11”以后,美国人曾说,首先想到抚慰心灵的不是《圣经》,而是诗歌。四川地震中,我们这个诗的国度,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全民皆诗、“全民读诗”、诗歌席卷并感染了全国的盛景。据说,5月29日这一天,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百度搜索,竟达104万项。盛大总裁陈天桥,在读到这首诗之后,潸然泪下,当即作出再捐600万的决定。这首诗,也被网友称为“最昂贵的文字”。昂贵,不是因为这笔捐款,而在于感情上的震撼。
  我们不会忘记,网上曾一度讨论这样的话题:“现代诗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理由是诗人大多在圈子里“孤芳自赏”,远离现实和人民。这次诗人震醒了,回來了。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在一些特殊时刻,诗歌的题材优势是很明显的,像这次地震国殇,全民心痛,难以自抑,文字要很好地表达心声,非诗歌莫属,它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为国人找到了感情的出口。看来,诗歌是不会、也不可能消亡的。另一方面,让我们又一次清醒了或理顺了好诗的起码标准,那就是真情实感。好的诗歌是灵感迸发时的产物,是饱满的感情获得一种语言形式之后的自然流露,它需要有真切的体验,也要有和这种体验相契合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好的诗歌,能让人摸到作者的心,看到作者这个人,感受到作者的体温、疼痛,能实现心与心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对接;所以人们喜爱它,拥抱它,使它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这段时间,奇怪地发现,在浩瀚的好诗阵地上,都是“草根诗人”的作品广为流传,而那些平时很叫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却不为人知,令人不得不深思。究其原因,想来也很简单,那些“草根诗人”的作品,都是作者在用心感受悲伤之后,所发出的心声,沒有伪饰、沒有顾忌,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相反,那些专业意义上的作家、诗人,即使有感要发,但在动笔时,给自己套上太多的“艺术”或文字上的镣铐,在感情的浓度和真切上,就会大打折扣。写作者比的是纯粹的心灵的力量,是感受的深度、广度,还有速度。灾难当头,人命关天,技巧已不显得多么重要了,这是诗歌本身特性所决定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现代诗,就此就可以得到拯救,振兴起来呢?大家却不以为然。这一次灾难国殇,诗人反应最强烈,重新唤起人们对诗歌的兴趣,但就此说诗歌“复活”了,还为时过早。这次诗歌的勃兴,不过是国人深受重创的心灵需要有一个喷发口,从而短期借用了诗歌独特的形式。它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感情表达,而并不意味着这种形式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当灾难过后,诗歌还会恢复常态。她本来就不是正常的醒来,所以雨过天晴,恢复常态,甚至又睡去,都是可能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像四川地震这样的大灾大难,可以把花花世界在一瞬间推回到原始状态,人们对以前执着的物质、享乐和现代化梦想,几分钟内,都化为乌有。这对人们的灵魂震动是巨大的,废墟面前,对人生的观念、生命的价值、物质的意义等等,都会重新考量。世态的巨变,势必给文学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果在这个时候,有责任感的作家、诗人,勇敢地面对自已,面对世人,面对现实,为人、写诗,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还要与时代肝胆相照,这样的诗,才是存在的诗,复活的诗,有前景的诗!诗神即然被震醒了,就别让她又昏然睡去!这次排山倒海的诗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诗歌重新回归实现,拥抱大众,是很可能的。人民需要诗歌,只是诗歌不要背叛人民。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许多诗人、作家,都在提倡“个人化写作”,在这个破旗下,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写作流派,使艺术普遍失去了对公众发言的能力。在这次灾难中,诗歌试图寻回对生活现场的疼痛感,寻回对芸芸众生的使命感,这种疼痛和使命感,与灾难中的人们产生了广阔的共鸣,由此获得深切的力量,为匡正诗歌,打开一个崭新的渠道,使它再度繁荣,产生了可能。说到这里,我们不会忘记,《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先生,在他流着热泪写的那首《默哀:为汶川大地震罹难的生命》,130行的诗,写到最后,居然写下:“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我真希望,我们的共和国/应该为那些罹难的生命/下半旗致哀。”这首诗5月14日早晨写成,晚上就得以发表,5月1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国务院的决定,19日至21日为全国的哀悼日,全国为汶川特大地震的罹难者下半旗致哀。正如梁平说的那样:一首诗,也许与这个国家的高度无关,但是一个诗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看得见这个高度。这个高度,不正是诗歌的曙光吗?!
  摘录几句难忘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
  亲爱的小孩/汶川的小孩/大地上躺着的小孩/睡吧/请永远睡在/我撕裂的心口上。
  ……这不是诗歌/我只是如此呼喊/愿以一个死难者的身份/此刻醒来/就要永远醒着……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允许巨石压住他的身体/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允许他一边饥饿一边流血/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允许他哭干眼泪然后死去/……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