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孙伊斌-个人文章

出国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

孙伊斌
2008-06-03 09:45   收藏:0 回复:0 点击:6347

    出国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
  
   ——谈谈民俗旅游
  
  旅游科目越分越细,如今兴起一个专门学科叫做民俗旅游,叫人们一听即懂。
  
  其实,“出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的说法古已有之。旅游者每到一个新地方,不能不注意
  
  
  到当地百姓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及禁忌,也就是民俗。民俗旅游即使不单列科目,也永远
  
  
  是游客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实,旅游相当大程度上是看异不看同。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环境之一,相同民
  
  
  族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风俗习惯尚存许许多多差异,更何况不同民族 一方,其民俗是
  
  
  千差万别的。
  
  古代交通不便,生产力发展参差不齐,致使各地民俗源远流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俗是历
  
  
  史,民俗是文化,民俗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且有价值的知识,正是这些民俗的涓涓小溪,汇成
  
  
  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对旅游者来说多么重要。
  
  民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与日常 生产相关联,如衣、食、住的特色
  
  
  ,有别于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礼仪、节日喜庆形式,尊崇供拜与信仰等等,另一
  
  
  类是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刺绣剪纸、编织印染,器皿雕刻。还有舞蹈、山歌、对歌,以
  
  
  及一些风物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也可归到民俗一类。
  
  知道了民俗的分类,有益梳理有关民俗的见闻。我们每到一地,恐怕总抵不住诱惑的是那里
  
  
  的风味食品,其实,民俗中包括风味食品,但不一定所有的风味食品都属民俗范畴,北京烤
  
  
  鸭、天津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之类就不属民俗,而四川的泡菜、云南的竹筒饭则属民俗
  
  
  范畴。大连的海参、鲍鱼宴是特色,但不是民俗,说起民俗小吃应该是鲅鱼饼子。区分的意
  
  
  义在于通过 些食品更加了解当地的风物和民俗,增加游乐兴趣。
  
  在旅游中,常常能听到一些顺口溜,比如新疆的“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东北
  
  
  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陕西的“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
  
  
  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这类
  
  
  顺口溜,通俗地概括了气候、特产、吃穿住和起居习俗,仔细品味,是十分有意思的。
  
  重大节日活动,结婚喜庆礼仪、青年男女求爱方式等集体活动是集中表现各地各民族民俗的
  
  
  大舞台,参加一 实在是幸运的。单说节日习俗,各民族异彩纷呈。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
  
  
  披上盛装的“歌圩节”。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是白族的“三月街”。每年4月13日至15日
  
  
  ,是傣族的“泼水节”。藏历一月一日的藏历年,藏族人亲友间互献哈达、相约“耍林卡”
  
  
  ,“跳锅庄”。蒙古族秋节择日的“那达慕大会”。类似的节日有许许多多,像瑶族的达努
  
  
  节,彝族的火把节、伊斯兰民族的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高山族的丰年祭
  
  
  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参加几次这样的节日,这些瑰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在你旅游的记忆中会
  
  
  是终身难以忘怀的。
  
  民俗也是表现爱情和婚姻的窗口,汉族一些地区的结婚三天“回门”等,虽然谈不上是景观
  
  
  ,但是很有了解的必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求爱方式,如云南一
  
  
  些少数民族的对歌、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都可以说是溶爱情于娱乐中的风味特别的求
  
  
  爱形式。
  
  另外,民俗旅游中应该了解许多禁忌,这一方面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对对方的尊
  
  
  重。比如去西藏,要了解到,藏族人不吃驴、马肉,最忌吃狗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
  
  
  不再使用。藏族人吃饭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同那里的
  
  
  人们交上朋友,否则,轻者被人瞧不起,重者很可能发生意外,怎么都不愉快。
  
  民俗旅游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走出城市,奔向景点,奔向乡村,会给你许许多多预
  
  
  想不到的惊喜,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中国有句古训,叫做“入乡随俗”。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