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美丽愿望树-个人文章】
母亲的回忆
□ 美丽愿望树
2008-06-02 19:12
收藏:0
回复:1
点击:5140
《辽沈晚报》是母亲每天必读的一份报纸,其中诙谐版上的“连成语”这一小游戏更是让年近壮年的母亲饶有兴趣。在茶余饭后之时,母亲总是找出笔来,在报纸上写写连连,将其提供的字组成其规定的几组成语。连上时脸上便露出几缕微笑,大有在克服困难后成功时所取得的成就感;连不上时她就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副不得出结果誓不罢休的样子。这一小游戏不仅激发了母亲学习的兴趣,还让母亲忆起了如烟的往事……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到了上学年龄时,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的外公不幸被打成了右派,作为五七战士被下放到农村。我的母亲也随着全家来到了农村。那时全社会都不兴师重教,学校一年也上不了几天课,一到农忙时节就放假,让学生回家去务农。在早春的三四月份,田里的水还是冰凉冰凉的时候,母亲就穿着靴子下地去种田了。母亲每天都要插一亩多地的秧。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点活不算什么,只消几袋烟的工夫,就能轻松完成。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一、二岁,身体还没有锄头高的母亲来说,这无疑成了十分沉重的力气活。每天她都要披着早霞赶往地里,到月亮东升才回到家里。中午也没有午休时间,而是吃完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凉饭,紧接着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就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地一干就是一整天。从早到晚就像机械似的要重复无数次挖坑、插秧、埋土、浇水等四个动作。每当到晚上回家后,母亲就会累得腰酸背痛,浑身乏力,双脚也被田里的水泡得软绵绵的,毫无力气,几乎要蜕掉一层皮。吃完晚饭后,母亲唯一的念头就是上床睡觉。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几乎一片空白。
即使不是农忙时节,母亲也不能安心学习,也要为家务活所分心。每天晚上一放学,外婆就让她去给猪剁菜,给牛割草,总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因此聪明好学的母亲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分完成功课。由于那个时代政治背景的使然,母亲在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同时也是受到了家庭和残疾女儿的拖累,再也没有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母亲说,她读的书太少了,几乎没上几天的学,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初中毕业,她还没有过够校园生活呢。现在她还能梦到自己在学校里上课的情景,梦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金色的少女时代。是的,“文革”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美好的青春时光,如果那时也像现在这样兴师重教,那么我们的祖国势必会比现在还要富裕。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中国的社会进步了,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也更全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应接受义务教育,任何机构和工厂不得以任何形式雇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家庭也为了当今的学子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重视知识和人材。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学子们本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料他们又被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时尚潮流迷失了自我。且看当今的90后,不是在网络游戏中度过美好的光阴,就是热衷于追逐着“超女”“快男”等时尚偶像,都在做着一夜成名的美梦,心情变得极其的浮澡,很少有人能够安下心来学习的。母亲说,如果这代人生在“文革”时期,经受过那样的苦难,他们就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了。母亲也颇为担心,如果他们再这样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90后的弟弟妹妹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了解那段历史和父辈们的成长经历,明确你们的学习意义,以便努力学习,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