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颜心一质
2008-04-14 14:01   收藏:0 回复:0 点击:732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选入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精品,文中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同时还巧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下面本人将集中解读“而”字在本篇文章中的用法。
  从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1996年9月第1版)据悉:
  “《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
  (一)“er(阳平声)《广韻》如之切,平之日。之部。
  ①颊毛。凡鳞毛之下垂者都称而。《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
  ②如;似。《易•明夷》:‘君子以莅校没薅鳌!莘ⅲ骸缫病!
  ③即,就是。常与‘非’对用,构成‘非……而……’。《战国策•楚策一》:‘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④代词。1、表示对称,相当于‘你’。《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2、表示领有,相当于‘你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3、表示指示,相当于‘此’。《穆天子传》卷三:‘比及三年,将复而野。’郭璞注:‘复返此野。’
  ⑤副词。1、表示时间,相当于‘才’。《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2、表示继续,相当于‘犹’、‘还’。《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⑥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又相当于‘并且’。《礼记•檀弓上》:‘华而睆,大夫之箦与?’2、表示承接。a、动作因循相继。《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相当于‘就’。《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嘗之。若可,君而继之。’3、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5、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然而’。《孟子•離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顕者来。’6、提出程度更甚的明显事例为衬托,下半句常用‘何况’、‘而况’相呼应,相当于‘且’、‘尚且’。《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7、连接修饰语与动词。《书•皋陶谟》:‘启呱呱而泣。’⑦助词。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 相恃而势。’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⑧语气词。用于句末,近于‘兮’,相当于‘耳’、‘哪’。 《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二)neng(阳平声)《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同‘能’。1、能够。《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2、安。《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陸德明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3、才能。《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由此看来,《醉翁亭记》一文中,这25个“而”字,都是这个字的第一种读音,而且除了在“已而夕阳在山”一句中“而”字作表示时间的副词外,其它24处都是连词。
  现将全文中25个“而”字的用法归纳排列如下: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承接
  3、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并列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承接
  6、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承接
  7、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承接
  8、 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承接
  9、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承接
  10、 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11、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12、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13、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
  14、 临溪而渔(如果将“临”字解释为动词“到”或“往”的话)………连词,表承接
  (如果将“临”字解释为介词“在……旁边”的话)…………连词,表修饰
  15、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16、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并列
  17、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
  18、 坐起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
  19、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2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
  21、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22、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23、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24、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承接
  2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据此看来,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如“临溪而渔”句(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