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二丫傻子-个人文章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师下水”说新探

二丫傻子
2008-03-28 09:57   收藏:0 回复:0 点击:4101

    1961年7月,叶圣陶老先生在《文汇报》上撰文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几十年来,大家谈“教师下水”的时候,也大多对叶老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甚至有人这样说:“不会写作的教师,必然不懂得如何进行指导。”
  笔者最初接触叶老的教育文选,也曾将些视若瑰宝,并以身践行,常与学生写同题作文。面对学生敬佩的眼光,亦不免自得,认为学得了指导习作的真谛。但不久前读了《齐白石谈艺录》以后,却不免对些有所怀疑了。
  齐白石是我国一代绘画宗师,他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作宽泛解释,所谓“学我者生”,无非是指从艺者初涉文苑,应当师法古人先达,“心意追摹”,才能窥见堂奥门径,于艺事有所推进。而所谓“似我者死”,又明显是在告诫后学,切不可“苦临碑贴至死不变”,否则终将死于碑下,只有“我行我道,我有我法”,才足以独创一格,达到艺术至境。学书法的人大体都知道,不管是摹仿颜体还是效法柳体,习得六分似就要另辟蹊径,“扫除风格,自造家法”。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书绘画作文,所用媒体固然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样的,这早已在业界形成共识。如此看来,写作上要求“教师下水”,似乎也不是明智之举。
  首先,写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并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的一些技巧就能解决问题。
  影响写作的因素很复杂。能否写出文章以及文章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写作者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诸如思想理论修养、生活经验积累、知识储备、才情禀赋、文字技巧等,全都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还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教师下水”说显然忽视了写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把写作教师等同于木匠教徒、视写作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可以师承,这无疑不符合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写作无世袭,任何教师或作家,都不可能直接地传导写作能力,教师能写与学生能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其次,学生的“向师性”,决定教师不应以单一的模式给他们以桎梏。
  不可否认,教师能写作,确实能鼓动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但学生既有自己所个性特征,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里所独具的“向师性”。很难想像,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由于受我们教师的影响,所写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全无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该是多么的乏味。
  “教师下水”论者认为“写作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必须是一个作家,能在写作方面叫学生感到敬佩。……这种榜样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入情入理,但教育史和教育学理论却告诉我们:榜样教育法主要是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将榜样具体到教师身上更是如此。《论语》中就有一句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际上也是看重并强调教师在德育上身教重于言教的榜样示范作用。但是,将榜样教育法用来进行智育尤其是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以为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创造才能,甚至使一些才华出众的学生被埋没。
  如此说来,“教师下水”说是有需商榷之处的。
  再次,文章体式繁多,即使承认教师能写对学生会起积极作用,教师却绝难做到各种文体皆工的境界。
  纵使一些知名作家,他所能者要么是诗,要么是散文、要么是小说,最多两三种而已,不可能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出神入化。既然如此,教师的个别的零星经验对学生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呢?
  再则,教师下水实际上操作起来也有很大困难。虽说师生同作一题有利指导,可老师和学生在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同,写作能力自然也不同。这样,教师若以自己的体会来指导学生写作,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学生真要按教师的体会写作,恐怕也就只能闭门造车了;但是如果教师降低自己水平来指导学生作文,“下水”又如同儿戏,根本无法体验出作文真谛以指导学生写作;如果师生不同写一题,或是各写各的,教师指导学生又明显缺乏针对性。这几种矛盾无法解决,“教师下水”对学生的指导又谈何容易呢?
  总而言之,“教师下水”一说不仅讲不通,事实上也行不能。我们语文老师所能做的,应该是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深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才是搞好教学的根本所在,才能有益于帮助学生写作能力获得提高。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