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鸣笛-个人文章

于丹论庄子(上)

鸣笛
2008-03-15 16:24   收藏:1 回复:1 点击:3637

    春节期间,偶然看到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授《庄子》心得。印象最深莫过于她对庄子之“名利观”的诠释,“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名’和‘利’这两条船”。放大到人生也不过如此。
   我的闲暇喜欢看碟。拿到“于丹《庄子》心得”的光碟以后,便集中几晚时间,看完她洋洋洒洒归纳成的10个部分,对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佩服之极。遂将她的精彩心语记录于此。
   总结起来,庄子50几篇文章,留世的30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的无非就一个道理:人生如流光,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要活在当下,活得有价值就成。
  
   一、庄子何其人
   中心思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现在所看到的《庄子》这本书,共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看过《庄子》中的很多故事,会通达他的一套生命哲学。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要难。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而他就是一个淡泊富贵,看破名利的人。
   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认为贫穷不是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劳顿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单位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我们是不是给名和利在找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
  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一辈子为几张纸,钱呢,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到了死后,是为了墓志铭,是为了烧纸钱。你看看一辈子,就是几张纸而已。
   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
  且看庄子眼中的名。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可能有无名火,或是因一个什么样的官没当上,或是因挣钱没挣到,总有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变成了无名火,这个无名火循环往复地出现。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吗?是别人给我们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呢?
   这个“闷”字无非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还指责烦闷吗?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开了一扇门而已。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
   庄子从来就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庄子说:大自然它赋给我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顿,用岁月来使我年老,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
  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
  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
   这个观点跟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夫子回答他学生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儒道相通。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二、境界有大小
   中心思想: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去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逍遥游》其实无形的拓展了我们的想像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真正的逍遥,其实是无羁无绊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种可悲的现象,就是父母用自己全部的爱,为孩子规定了太多的戒律,捂上了太多有用的盖子。
  其实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是惟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惟一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问: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但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这就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今天所谓的有用,可能都是一些局部的有用。而真正这样一种保全大人生以大眼界去做。那么苏东坡有句话叫做“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就是他说的无事得此生。
  杜甫晚年为李白写了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漂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秋来”指人生晚秋,“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金庸先生也罢,中国所有的古典小说家所描绘的这种武侠的至极境界在与什么呢?其实在于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善、主美。
   “觉悟”这个词是一个佛家语。大家可以看一看,“觉悟”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觉”字的下面有一个“见”,“悟”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看见我的心”。
   觉是第一个阶段,比如说你听到了某种知识,有一个人跟你说了一句话,突然之间眼界通透,所谓醍醐灌顶,这叫有所觉。但是你在一生的长长的修为,遇到任何一个事情,要反观内心,去思考,去明白,日积月累,这个长长的、参化的过程叫做悟。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终于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争斗?世界上种种的争斗,看起来很残酷,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又很可笑。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其实在这种追逐本土利益的争斗中,没有谁是绝对正义可言的。
   当我们过分急功近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春花秋月,难道不惋惜吗?我们失去了与孩子、老人的天伦之乐,难道不遗憾吗?我们失去了很多逍遥游的机会,让自己的年华迅速老去,却积累了一大堆无用的事功,难道内心不愧疚吗?
   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
   有人问佛祖:“什么叫做佛?”
   佛祖的回答是:“无忧是佛。”
   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三、感悟与超越
  中心思想: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我们今天的生活往往是什么呢,往往是无事忙。
  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
  庄子淡泊功名,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当楚国的大臣来请他去做官时他却不肯去。贫困恰恰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够在淡泊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人生中许许多多真正的道理。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
  人的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你的眼界。
  人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这是不容易的。
   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感悟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个细节里面,真正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有很多人一生追逐成功,渴望辉煌。不是说辞让天下了,连一个小位置,甚至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都不肯放弃。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种外在的辉煌,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
   有这样一句话: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因为落后的运动员听到的掌声比冠军要多。
   有时候,寂寞并不意味着愁苦。其实,寂寞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自己独自面对寂寞的时候,有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
   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
   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共同出游,看到很多的事物情景,但是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解读。
   佛印拿起木匠的墨盒做了一首诗:
   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
   比喻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这就是理性。
   苏东坡也做了一首诗: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
   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我也有一样东西,不是墨盒而是一架琴,五条琴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自己随兴所至的时候拿出来就弹,但曲声是你们别人听不到的,只有我的心智可以听到。这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中感性的欢欣。
   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我们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叫做“依于仁,游于艺”。
   “依于仁”,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的准则。这是一种标准,就像墨盒弹出墨线一样,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定为标准。
   “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架琴,可以自由演奏内心的音乐。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当的东西都处在动态之中。比如陀螺一旦静止下来,就失衡了。自行车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时代在变迁,一个人真的能做到与时俱进,真的能做到取舍自如,以一种清楚的眼界给自己确定准则,并且以这样心游万仞的心态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永远保持动态中的平衡,你就永远不会倒,你永远是行进中的自行车和旋转着的陀螺。只有当你静止下来,你才会真正倒下。你倒下来是没有外力可以拯救的。
   应对整个世界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大体相同。但每个人得出的经验与道理却大相径庭。这关系到两点,第一是智慧,第二是慈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说明人间真正的好时节,就是没有闲事挂心头。
   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
   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
   天地无处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
   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不要认为只有牛羊才看见饲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每天看到饲料太多,看到鲜花太少。
   僧鞋的形状很有意思,前面露五指,后面露脚后跟。为什么?
   其实,穿这样的鞋是为了提醒一个道理,所谓六根通透,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你只有看穿这六根,心灵才真正清净,真正通透。用佛家的话讲,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
   人的参悟都会有深有浅,有远有近,都会根据人心智的不同、阅历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不同、理想境界的不同而有高下之分。
   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一个规整件。真正的道理,不会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精确无误,人人明白。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南宋张孝祥写的一句词。其实,当我们阅读《庄子》,每一个人有了拈花微笑时的感悟;当我们徐徐合上一页,感到悠然心会的时候,庄子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为他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四、认识你自己
  中心思想: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有一种动物,它在早晨的时候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动物是什么呢?” “这个动物就是人。”比喻人生的3个阶段。说明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
  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
  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这是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
  按照今天科学的育儿研究,认为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不能裹住捂着。
  世间的一世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要自以为是。
  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我们变成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但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
  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
  比如,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你真正热爱的职业,可以让你用心去做。你没有在这个职业中体会到被激发的乐趣,没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乐,所以有一些技能永远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爱人,你的爱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尽管你有家庭,有儿女,过着寻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没有燃烧过,仅仅因为你没有遇到那个人。
  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是完全成正比的。
  我们今天常常说,人生要少走弯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如果你没有走过那一段路程,怎么能抵达到现在?如果不站在现在,你怎么能回头去看,说那是弯路呢?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这件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做。尽管永远有人在提醒你的得与失,你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心。
  不要用世俗的标准而远离自己的赤子之心。
  从认识你自己,到倾听你自己,到涵养、孕育你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历程。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天府,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葆光的能力。
  天府,是天地万物的府库,那种内敛于心却又能涵泳天地万物的地方,如庖丁解牛。葆光是什么呢?就是你内心保全的、潜藏不露的一种大的光明。你心中有大境界,才能拥有这种大光明。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照万物,光芒永在。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的能评价一个人的真正质量。只有我们的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所谓时尚、所谓流行往往有一种潮流的趋势,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心,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
  
  五、本性与悟性
  中心思想: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
   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点。
   我们想一想,人生有涯,一个人这一辈子能吃多少饭呢?能占多大的面积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觉的地方也就这么大,不管你住的是300平方米的 豪宅,还是1000平方米的别墅,你实际需要的空间跟别人都一样。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碌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庄子淡泊功名,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当楚国的大臣来请他去做官时,他却去不肯去。于丹教授认为:贫困恰恰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够在淡泊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人生中许许多多真正的道理。
  人一生追逐辉煌,总是希望在喧喧嚷嚷之中,不要说辞让天下了,连一个职位,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我们都不肯放弃。因为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需要这些外在的辉煌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能力。
  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其实冠军是在大寂寞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人,而这种大寂寞最终会打开掌声的辉煌。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