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胡杨林边的看客-个人文章

既然不存在幼稚的阅读,我们了解一下我们所戴的眼睛也无妨

胡杨林边的看客
2008-02-23 11:14   收藏:1 回复:3 点击:3804

    但愿,刻意的政治、道德教育别把学生培养成了或失语或不语或模式化了的政治人。建议,慎谈政治、道德教育,除非是将文中有所指向的东西作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介绍给学生。
  政治、道德教育不应是通过强化既有的社会思想及其衍生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和社会话语强势,塑造这一思想合法性的工具,更不该将其作为一种仪式,“自觉”地去规制多样的世界,标准化众多的人。
  一元化的东西在其失去作用没了魅力时,其造成的社会后果会很糟糕。近些年来,人们谈论颇多担忧不少的社会失范就是这种后果的一种反应。
  “让学生升华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不是说让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学生在成长中,当然我们也在成长之中,选择、经历、完成这生命的上升?
  仅就政治、道德而言,我们也不能淹没在流行的话语中。把思想正确地置于它所属的话语环境中,是我们甄别思想的利器,因为语言意义越不越只限于文本的意义了,思想在其理论化过程中,语言就成了思想的工具。关注工具,是在关注了解学习研究一种思想时不可或缺的前提。
  在剑桥学派的观念中,语言具有政治、伦理和审美的偏好,并行使施加和分配权威的功能。所以,重视一种思想的话语环境,至少可以让我们搞清言说者想说什么。想说什么在有些时候可能比说了什么更为关键。思想、理论有时同宗教教义类同,其中设置了语言上、逻辑上、意义上的“陷井”,这让人们“适从”的同时也有“上当”的感觉。这时所说的适从与上当是接受它的人们所情愿的,也就是说“陷井”是善意的,是为目的服务的,“适从”与“上当”也是自愿的,因人们信仰它。
  引用他人的一句话:既然不存在幼稚的阅读,我们了解一下我们所戴的眼睛也无妨。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