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余堂-个人文章

柳宗元与张志和

三余堂
2008-01-22 17:01   收藏:0 回复:2 点击:6787

   
  
  我想通过比较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来说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人生态度。
  先看《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直可以一个“傲”字来概括。环境的脱俗超拔,人格的孤傲、伟岸,使的神情为之肃然。
  《江雪》展示的是一个空旷寂寥的境界,一幅寒江独钓图。众鸟飞尽,人踪杳然,一个渔翁孤独地在雪、洪荒的寒江边垂竿独钓。没有春天,没有生命,没有欢乐!四句短诗就把读者的心残酷地抛进了空阔、静寂、死灭的凄凉世界中。这是活脱脱的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是《红楼梦》中描写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景象。可以说这不是人间尘世的景象,而是世外之世,尘外之世,是作者心灵中的超世之象。
  在这广漠寂灭的“荒原”中,一个渔翁在垂竿钓雪,这孑然挺立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的心灵写照,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愤世嫉俗、遗世独立的高洁。
  这个荒凉的世界虽然寂灭无人,然而我们宁愿欣赏“寂”,而无心奉承“闹”,“闹”是俗人庸人的苟安,“寂”是刚直之士心灵世界的必然。
  大凡思想独立,不能随波逐流的人必然是孤独的,所以,先哲告诫后人,耐得寂寞与孤独,才能有所成就。世界上的罪恶是如此之多,要想拯救受难的灵魂,拯救万恶的世界,这个救世主,在当时必不能容于当世,他是苦行僧,他是孤独的斗士,但他最终很可能失败,但败得悲壮,壮烈得可感天动地。看看三闾大夫屈原吧,当时不为渔父所理解,后世也有人讥笑。班固曾讥其“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刘勰以不屑的口吻说他“依彭咸之遗则者,狷狭之志也”;扬雄更以豁达知命的口气叹息:“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这样看来,柳宗元的孤独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逃避人世的纷扰喧闹,是许多失意士子的激愤之想,然而逃脱之后,感情、心灵寄于何方呢?理想的“伊甸园”、真正的“世外桃源”是没有的。于是诗人只能在虚无缥缈的禅境中做着遗世脱俗的幻梦。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长途跋涉、历尽坎坷,多么渴望情感的“绿洲”,“寒江独钓雪”,就是在他们眼前闪烁的海市蜃楼。这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桀骜伟岸的意志。
  仅仅是逃遁还不能概括诗中所透露的全部思想,此诗的可贵之处是诗人内心世界孤独的挣扎。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思想中去探索,柳宗元每每喜欢构筑“无人”的境界,像“凄神寒骨”的小石潭(《小石潭记》),“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樵(《渔翁》)等等,主人公总是在一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下活动,天地间纯洁得一尘不染,寂静得万籁无声,渔翁的性格高傲得几乎不食人间烟火。对于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王朝,作者尽了自己的最大心力,企图阻止它的渐趁毁灭,然而作者感到自己的力量大渺小了,无能为力,徒叹奈何,有什么力量能摧毁这肮脏龌龊的世界呢?只有摧毁了它,才能重构一个纯洁清明的世界。
  诗中的渔父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他虽然孤独,却显得清高,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这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个渔父与楚辞里的渔父相比,其思想却更像屈原,满怀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渔父的知音就更少了,其思想情致与其他渔父大相庭径。
  
  再来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可以一个“乐”字来概括。美景之乐,逍遥之乐,不复有求的满足之乐。
  春天的江南,白鹭高飞,桃花灿烂,河中游着肥肥的鳜鱼,头上飘着微微的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渔家风光图画,多么优美的境界!此情引景,怎能不勾起人的田园之乐?怎能不使人驻足留连?人间有如此美景胜过天堂仙境,徜徉其中,心神俱畅,什么烦恼忧愁也会一扫而光。
  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这还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生活其中的人物,更是悠闲自在。且看,一个老渔翁,披蓑戴笠,隐身在桃花如云,杨柳堆烟的河边,悠然垂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细雨微风,春水茫茫,纶丝静垂,任鱼儿咬钩,渔父被同化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用美景吸引人,更用渔翁来感动人,看到这个逍遥自由的渔翁,想到“浮利浮名不自由”官场生活,任是名利心切的人也会动心。
  全词用美丽的景色,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表现一种生活满足的快乐。人世的坎坷,官场的倾轧,使人的心灵承受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心情抑郁,重荷难负,历史上多少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番仕途凶险之后,都厌倦了,疲惫了,看破了,抽身退步,回到远离污浊官场的大自然中。再回首,官场如戏场,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落井下石,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哪里有丝毫的轻松。而眼前,寓形宇内,放浪形骸,渔歌互答,江湖飘泊,虽然清寒一些,但心灵的自由,是难以得到的快乐,生活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还有什么奢求呢?
  知识分子的一个弱点,就是感情脆弱,经不起人生风浪,一遇挫折和打击,容易颓丧,这时就希望能找到一个寄托感情的场所,像陶渊明寻找世外桃源一样,都把自由寄托在田园山水中,因此,历代田园山水诗很受人们喜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被称作是“风流千古”的名作,因为他反映出了士大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广泛的共鸣。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曾把这首词里的句子,用到自己的词中。这首词在当时就有许多人唱和,后来编成一本唱和集,可见影响之大。
  忍受不了世路坎坷和官场斗争的残酷,便退隐到田园渔樵生活中,想像渔家生活的自由潇洒,心神往之。多少诗人词客做了这渔家乐的幻梦,这是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感情归宿。
  享受了渔家生活的自由自在,心里感到满足了。然而,事实上,这不是满足,实实在在是一种消极的隐退,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彻底的逃遁。因此,这样的渔父诗词,虽能给人以耳目感官的愉悦,却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人生需要艰苦拼搏,缺少了进取精神,怕担风险,怕经苦难,这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知识分子当风气之先,以敏感的心灵感受时代世事,而尤有懦弱退避的心理,影响所及,遂成萎靡。屈原的不被人理解,和渔父的广被咏叹,正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