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三余堂-个人文章】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 三余堂
2008-01-10 11:31
收藏:0
回复:0
点击:5401
芙蓉区被称为“三湘第一区”,因为地处省会长沙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期间,芙蓉区深入实施“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开放带动、强西拓东”的发展战略,突出优势举动、投资提动、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GDP平均增长16%,总量较五年前翻了一翻多;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41%,总量较五年前翻了两翻多。区域经济综合实力领先全省。2007年全区实现GDP28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多亿元。
正因为有雄厚的财力作支撑,区委区政府真正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数字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以财政教育投入为例。多年来,芙蓉区政府严格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法律要求,着力建立公共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本级教育经费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个百分点。教育法律的要求只要“高于”就可以了,并没有说“高”多少。芙蓉区通过区人大会讨论,确定了必须增长2个百分点。可别小看了这2个百分点。因为区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而且增长迅速,教育经费自然“水涨船高”。2004年至2006年,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699万元、16570万元、19192万元,年均增长27.29%。到2007年,教育经费总额达到了2.3亿元,这个数字是2000年的9倍!
可观的数字还不止这些.
在芙蓉区教育局的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到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飙升”的数字:2005年 5941元,2006年6974元,2007年8165元,每年增幅超过1000元。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2005年为587元,2006年为687元,2007年为750元。生均公用标准小学由原来的60元提高到95元,中学由100元提高到135元。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数字都远远超过了省市所定标准。
说起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巨额投入,区教育局局长周见阳始终洋溢着一脸幸福自豪的笑意。他说:“全区经济发展之快,令人极为振奋。区财政有钱了,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有钱好办事。当然,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案头,要办的事情很多,修桥、修路、建医院,关系民生的事情一大堆。为什么就必须把钱投入教育呢?事实上,这几年来,区财政公用经费缺口非常大,贷款不少。说起来别人难以置信,有几次,财政把钱拨到了教育局的账上,随后又反过来向教育局借钱用,虽然借的钱很快还给了我们。区财政也有紧张的时候,但不管财政有多大困难,给教育的钱从来不打折扣。”
言谈之间,周局长拿出了2007年区委区政府的两个文件给记者看。一个是《关于构建和谐之区的实施意见》,一个是《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都强调了教育投入,强调了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不妨摘录几段。
前一个文件的第三条规定:“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本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新增经费重点投向城东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在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幼儿园和高中教育全免费。”
后一个文件的第四条规定:“确保生均教育费用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较大增长,确保教师平均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我区公务员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教职员工待遇水平,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与公务员一视同仁。”“到2010年,全区基本消灭薄弱学校,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显著提高,择校现象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幅度上升。”
副区长王立贤分管教育八年了。当我们采访他时,正值区里换届,他已卸任。那天下午,记者走进王立贤明亮的办公室,冬日的阳光从玻璃窗外斜斜地照射进来,晒得人浑身暖意洋洋。说起教育,我们感到,王立贤不愧是个“教育通”,教育的各种数据信手拈来,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新理念、教育评价,甚至课堂教学的术语,张口就来。
他说:“现在是教育的最好发展时期。但是,我刚刚分管教育的时候,形势并没有这么好。世纪之交,芙蓉区教育曾经面临各种各样的深层次矛盾,陷入具有普遍性的困境。当时,区里教育投入不足,数百万元的经费缺口要靠教育部门自己弥补,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以及教师待遇存在明显差距,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不均衡,引发了持久不衰的‘择校热’。当时,总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产生经济效益。观念是要碰撞之后才会更新、才会进步。这几年,我们真正认识到教育是最大最重要的民生项目。城里的居民收入都不错,有钱了,就想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享受最好的教育。发展教育是惠及千家万户、惠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大事。教育优先最重要的是投入优先。没有充足经费的教育是薄弱的教育、瘪脚的教育、破破烂烂的教育,甚至是误人子弟的教育。”
他的思维极富跳跃性。在他跳动的语句里,我们能感受到芙蓉区教育不断攀升的教育投入。他说:“现在,教育财政是区里最大的财政,占区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强。教育有钱了。怎么用好这些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原则,不搞形象工程,不建任意而为、大而无当的大学校。盲目的大没有意义。经费的使用也不是零散的、救火队式的、补锅式的做法。我们有一个整体思路。在研究了本地和外地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矛盾后,我们有一揽子破解矛盾、形成突破的科学思路。”
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学思路呢?
首先,整体改善办学条件。
芙蓉区在长沙市甚至在全省有几个走在前头的动作。一是率先完成了危改,二是率先完成了“三改”工作(改水、改厕、改造食堂),三是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四是率先化解了普九债务。
其次是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除了保障教师正常的工资、奖金、福利和各项津补贴,区里把教师的节日慰问费也纳入了财政“笼子”,每个教师每年约有2300元。此外,区财政还特设了一项农村教师津贴,农村学校校长每月300元,农村教师每月200元。
第三是加大学生入学资助。
这项工作三年三大步,每一步都走在了长沙市前列。第一步是贫困生一费制,市里部署从2005年秋季开始,芙蓉区从当年春季就实行了;第二步市里部署2006年秋季起农村学生免杂费,芙蓉区就把城乡学生的杂费一起免了;第三步城乡学生一费制全免,市里确定从2007年秋季开始,芙蓉区在春季就实行了,到秋天开学,所有学生还领到了免费的校服,学生在校饮水不收费,直饮水全部装到了学校。
这几项工程都是大手笔,体现了芙蓉区委区政府办教育的大气和智慧。
难怪人们说,在芙蓉区校长有责任感,教师有自豪感,学生有幸福感。
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芙蓉区,校长都姓“教”,不姓“钱”了。学校要搞什么项目,不必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讨钱讨赞助,只要打一个报告给教育局,局里马上就会派人下来调查了解情况,看这个项目是不是有科学依据,能不能立项。一旦确定了立项,学校就不要操心了,局里会按工程进度按时拨款下来。并且对每一个项目的进展,包括选取材料、确定工程队、招标,局里都会全程参与。对校长们来说,这确确实实是一种解脱,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
教育局分管基建的副局长刘顺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近三年全区学校建设的项目表。从表中我们看到有九所学校近40个项目,总投入差不多1200万元。
这些项目包括教室多媒体设备(每间教室约2万元)、教师的电脑配置、操场改造、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改造,等等,都是为老师为学生着想。
地处城郊、属于农村学校的西垅小学,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三年里,教育局为学校投入260多万元,改建了教室、厕所、校门、操场和食堂,三年间,整个学校几乎完全变了一个样。
在东风小学,我们看到小学生们穿着整洁漂亮的校服,正在举行校园舞比赛。
校长段美华是2007年下学期才从火星小学调过来的。她说:“从火星小学来到东风小学,是从城里到了乡下。我担心乡里学校条件差,没想到局里对我的工作非常关心。我才来到学校,周局长就问我学校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只管说。局里派了信息中心的同志到我们学校每个办公室察看,看需要添置什么,又查看了我们的仪器室,一个个柜子打开来,看还缺什么。学校电路老化了,不到一个月,局里全部给我们更换了。”说到这里,段美华略微顿了顿,她的声音充满了由衷的自豪:“这当然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关心,而是对整个学校对全体师生的关心,对农村学校的关心。有这么好的工作环境,我没有理由懈怠,没有理由不把学校工作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