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吉水-个人文章

欧洲行(下)

吉水
2008-01-03 08:54   收藏:0 回复:0 点击:3993

    2007年10月29日
   小镇福森真是古朴雅致,到处是风景,建筑与自然美景和谐的统一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早晨空气清新,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凉风轻拂,神清气爽。
   在小镇的街道随意的行走,举步皆美景,行也难,停也难。碰巧大巴车出了故障,司机在紧急处理,我们趁机饱览秀色,举起相机狂拍一通,算是给了自己一个称心如意的交待。
  车修好后便出发了,行进途中有一自然美景,天鹅湖,停车观赏,真是如诗如画,如神话中的仙境一般。无论远望还是近观,无论低头还是昂首,映入眼帘的秀丽与清雅,处处皆成画,美不胜收,不忍离去。
   德国境内有不少高山草甸风貌,一片接一片,满眼的绿,极富生命力。绿茸茸的草地似一个大毯子,暖暖的覆盖着大地。在绿中,不时夹杂着成片的树林,枝干笔挺,墨墨的绿,灿灿的黄,灼灼的红,密密匝匝的,色彩缤纷。一簇簇拔地而起的树木,又仿佛是忠实的士兵,布署在不同的方位,整齐的排列着,随时听侯调遣的样子。一座座乡村建筑,在树丛中微微露出红色的尖顶,含蓄的传达着人类存在的气息。欧式建筑的房屋整体,时隐时现,色彩分明,瓦红的人字型屋顶,映在金灿灿的树林之中。远处蓝天白云,洁净如洗,好一幅悠远的油画,好一处美妙的胜地。人在画中游,景在眼前飘,微醉的朦胧中我再一次感觉到文字的无力。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字眼来恰到好处地描绘眼前这一幕,只好随心随性,随意的欣赏。
   树林有时候是齐刷刷的成片绵延的。汽车时而穿行在树林中,时而奔跑在草地上,不论何种姿态,窗外的景色,始终如一的优美、耐看。许多曾经只有从图片中欣赏到的美景此刻就一一从眼前溜来溜去,伸手可触的真实与惬意。
   从福森到慕尼黑只有1个半小时的车程。
   下午1点整到达慕尼黑,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巴伐利亚高原地区位于德国东部,慕尼黑是欧洲东方的文艺中心。
   德国的地理特征与中国相反,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到达后去慕尼黑最有名的啤酒馆用餐。餐馆名叫HB,很有名的。餐馆非常大,能同时容纳好几百人用餐。餐厅内摆放着很古老的木制长方形桌子,喝啤酒的酒杯也很大,2升的容量,烤猪肘也是十足的实在,配2个球状的土豆泥,筋道有韧性。不同国籍的人们围坐在一起,频频举杯。餐厅的中央部位有一个小型的演奏台,4个人在吹奏着欢快的乐曲,他们轻松的晃动身躯,吹出美妙的曲子。
   不停的邀请德国人拍照,我们乐翻了,借着酒劲,不断的发出“Chess”(干杯)的喊声,气氛轻松极了。
   吃完饭去参观慕尼黑新、旧市政厅。风格颇不相同,但各有千秋。新市政厅集合了哥特式与古罗马建筑的特点;旧市政厅是完整的哥特式建筑。市政广场人来人往,展现了大城市的风貌。
   4点过一点,前往奥林匹克广场。这是专门为1972年举办奥运会而建造的广场。令人遗憾的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事件”为这届奥运会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阴影。
   广场附近是宝马总部。高高的宝马大厦骄傲的挺立着,BMW的标志醒目的镶嵌在高楼的顶部,把喜爱车的人们的目光牢牢的拴在那儿。“BMW”是巴法利亚摩托工厂的简称。在我们中国,“别摸我”,人人皆知是宝马。
   6点10分,大巴离开德国境内,前往奥地利。
   晚上乘着夜色浏览了萨尔兹堡。该城堡所在的地方,是曾经拍摄《音乐之声》的地方,此地同时也是该故事的发生地。沿着萨尔兹河边往城堡的方向行进,微风轻拂,夹杂着潮湿的气息,凉爽万分,虽有些许寒意,却也感到舒适。途经莫扎特的出生地,驻足仰望,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薄暮沉沉中行走在欧式古城中,异国情调浓烈,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
   2007年11月28日整理
  
   2007年10月30日
   早上7点半,用完早餐便急急出发,去观赏米拉贝尔花园。这个花园据说是萨尔兹堡的一个大主教为他的情妇建造的,并以其情妇的名字命名。花园非常华丽,又不失精巧。有雕塑、花园、喷泉穿插其中,构思巧妙,布局精致,十分耐看。漫步其间,真有闲庭信步的惬意感。
   告别美丽的花园,再次去萨尔兹堡,欲近距离目睹古城堡的风貌。可惜时间太早,尚未到开门的时间,于是只好不舍的离开了。返回时穿行在古老的小城中,有教堂、旅馆、小商店遍布其间,风格各异,功能不同,却各有各的景致。
   离开萨尔兹堡,前往维也纳。大约有300公里的路程。行进途中,天空飘起了微微的细雨,车窗外依然是远山、树林、草甸构成的图画。今天已经产生了微微的审美疲劳,面对美景,没有初见时的狂喜了。我们几人在车中数着欧元的硬币,分不清是哪个国家的。欧元有12个国家发行,每个国家发行的图案不同。在导游的指教下,我只认识其中两个国家的,德国和奥地利的2元币。硬币分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共计3元8角8分。要集全同一个国家的,很难。因为有些国家的发行量很少,却在整个欧洲流通。
   奥地利以山多而闻名,公路在山中婉延,汽车穿越维也纳大森林,满眼的金黄与葱郁,仿佛置身在金黄色毯子中,绵实、厚重。眼前的森林就是油画。最为真实的油画。
   下午2点,到达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著名的音乐之都。
   维也纳最有名的景观首数美泉宫。据说饮用该地的泉水会使人变美,故此得名。美泉宫,建于公元1699—1740年,仿建巴黎的凡尔赛宫。是座美丽、豪华的宫殿。占地30多公顷。皇家花园美丽无比,最后端有一观景台,登其上可观看整个维也纳全景。
   美泉宫宫殿内富丽堂皇,有四十多间各具特色的厅房,有国王的起居室和办公间、有公主的闺房、皇后的卧室,有王室的会客厅、音乐厅、台球室等。豪华的装修,气派非凡,辉煌中显现出典型的皇室风格,悬挂的画像有高贵、雍容的人物画,非常逼真;也有场面宏大的婚礼大典,人物神态各异,喜悦与庄严并存。最引人注目的是茜茜公主的画像,这个当时最美丽的女人永恒的征服了世人的心。随着参观的人群依次注目,有眼花缭乱之感。
   踏出宫殿的大门,绕行到殿堂的后边,便是美丽无比的皇室花园。有泉水、草地、高大而整齐的树木。它们和谐地守候在宫殿的后边,静静地传递着一份美丽与优雅。信步中,不得不惊叹这人间美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夜暮降临时,观景台亮起了耀眼的灯光,夺目之时,又是另一番感受。
   2007年12月3日整理
  
   2007年10月31日
   上午观赏维也纳市内景点
  1. 卡尔教堂
  2. 金色大厅,每年新年音乐会均在此举行。
  3. 苏军解放纪念碑
  4. 贝多芬纪念碑
  5. 城市公园
  6. 金色施特劳斯
  7. 圣•斯蒂芬大教堂
  8. 黑死病纪念碑
  9. 霍夫堡皇宫
  10. 惠灵顿公园
  11. 总统府
  12. 市政厅
  13. 国民议会
  14. 茜茜公主塑像
  15. 第一任总理纪念碑
  16. 1918年组建奥地利王国的三巨头头像雕塑
  17. 玛丽亚•特蕾莎女王广场(现为国家艺术馆、现代艺术馆)
   走马观花的匆匆浏览了一番,只记得维也纳市区内雕塑相当多,城市花园也非常美丽。最为让人觉得惊奇的是在宽阔的马路上,古老的马车和现代的汽车齐头并进,奔跑的速度一点也不亚于汽车,驾车人满脸的得意,乘车人满脸的优越。那一刻,我猛然联想到了远古年代这里的贵族们,总是这样志高气扬的一次一次驾着马车,自豪又自在的奔驰在这绿意盎然的秋色中吧。
   离开维也纳,向下一个目的地----意大利进发。大约有700多公里,行程预计8小时。
   一路上丘陵、森林与草地混有一体的景色再次映入眼帘,天气很晴朗,云层在头顶舒卷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张弛有致。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刚刚沐浴过春露,地上厚实的画面映衬着天空中的轻曼与温婉,还有随处可见的古朴建筑,红红的人字形屋顶,构成了最为美妙的欧洲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加上秋天鲜艳的色彩,使眼前的景色更加悠远、辽阔,绵延成一望无际的绚丽画卷,在心底定格成美丽无比的经典记忆。
   下午4点过一点,车子进入意大利境内。欧盟国家的边境线仅为一个标志,蓝色圆形的欧盟国标志,中间写着国家的名称。
   意大利境内北部、中南部山丘较多,大巴车不时的穿过隨道,司机快乐的吹起了口哨,看来是回到了他的国家,才满心欢喜的样子。
   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山时而从两侧露出峰顶,积雪清晰可见,植被因适应气候而形成的带状形态、不同物种共生共存,渐渐形成了山脚是绿色的草甸,半山腰是红色的树林,接近山顶地带是墨绿中夹着金黄的植物,不时有石头裸露在外,表现出与奥地利略有差异的地貌特征。
   意大利有4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5000万,呈狭长地带,靴子形状的地图被戏称为“一脚踩进地中海”。
   意大利的宗教色彩浓厚,教堂可谓是无处不在。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之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它原先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思想,又逐渐吸收各种东方宗教神秘主义,特别是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和庸俗化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宗教思想体系,并于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新宗教。
   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中世纪时,基督教传遍欧洲,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并把各种学科置于神学控制之下。
   基督教教义提倡人们行善,但是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不犯错误的,因此要不断的去教堂忏悔,聆听主教的教诲,净化心灵,像天使一样的回到人世间。
  
   到达意大利的第一站是维罗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也是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
   晚上8点左右抵达住宿的宾馆。在大厅遇到了一个国内的旅游团,他们善意的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小心小偷。他们来了3天,每天都有惊险的一幕在上演:撬车、抢包。听到这些,几天来松懈的心情一下子收紧了。警惕的行走在亮着街灯而又昏暗的街上,小心翼翼的随大家去用晚餐。街上的交通明显混乱,没有人行道,和德国、奥地利的整洁有序比起来,相去甚远。道上的车辆极快极猛,不时从身边飞驰而过,令人心惊。
   初步的印象是,意大利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
   2007年12月27日整理
  
   2007年11月1日
   早上步行参观维罗纳小城风貌,去朱丽叶古居拍照、留影,小城古老、陈旧,有斗兽场及古老的建筑。
   离开这个小城,前往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威尼斯建于1千多年前。当时上岛的人员是从大陆迁移过来的,由于战争的纷乱,迫使人们无处安身,一路漂泊至此。在小岛上围边做成围堰,淘去海水,将7米长的木桩一根接一根的钉到沼泽地中,密密实实的,在木材上一层一层铺上沙石、水泥,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建筑就逐渐建立起来了,形成今天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观之一。
   许多人会非常奇怪,木材何以能在水中支撑这么沉重的建筑而不腐烂?经导游解释,原来木材在沼泽里被泥土包裹住,与空气完全隔绝,年代越久越牢固,以至最终渐渐石化,坚硬无比。
   乘船驶入威尼斯本岛,参观了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乘独具特色的“贡多拉”船浏览了威尼斯的水上风貌。
  “贡多拉”船,像月亮一样,两头尖尖的,船身由钢琴漆油漆而成,锃亮锃亮的。小船窄窄的,每条只容6人乘坐,船身有10多米长。全城共有300只“贡多拉”船,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摇船的人在转弯处借助墙角用脚轻轻一点,船身就灵活的拐入另一条小巷。浪漫的欧洲人在船上请来乐师,演奏着《我的太阳》,高亢的声音飘荡在水城上方,悠闲自在,美妙无穷。
   在圣马可广场,成千上万只鸽子盘旋在广场上,不时起落,偶尔落在游人头上、肩上,寻觅着美食。轻挥手臂,忽拉拉飞起一片,场面极为壮观。
   威尼斯有许多独特的手工玻璃吹制作坊,工匠手艺精湛,操作灵活,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内,他就能做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在你的目光注视下,他变戏法式的把玩着工具,一吹一转,一拉一夹,瞬间就将一团通红的玻璃坏变成仰天长啸的奔马,令人惊叹不已。
   在陈列室及过道里的橱窗、柜面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玻璃工艺制品,色泽亮丽、晶莹剔透、精美绝伦。在价格不菲的商品间流连,大饱眼福,是此行的收获之一。
   晚上住宿的酒店很大,大厅内有红色的玻璃灯及其他各种玻璃工艺品做装饰,鲜艳极了。房间也是较独特别致的宝石蓝花纹的长方形装饰墙镶嵌在床头上方,在柔柔灯光的映照下,温馨而浪漫。我们几位女士交换着佩戴下午猎获的饰品,放肆的大笑着,留下了开心的记忆。这样的疯狂时刻,是最为轻松的。
   2007年12月27日整理
  
   2007年11月2日
   早上从酒店旁的小店内购买了两件玻璃制品,每个人几乎都没有空着手,行程接近尾声,掀起了购物热潮,初来时欧元折合人民币的习惯渐渐淡化,10欧元以内的东西,总听到有人在说:“真便宜啊!”在路途中一个超市的2层,有许多皮具制品,男士们在这里才展露出他们强大的购买力,越是遥远的旅程,购物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大巴在向佛罗伦萨行进,路上的风景明显比德国与奥地利逊色许多,映入眼帘的多是在国内随处可见的风景,没有太多的异国情调。意大利的盛名,看来真是在其古老的遗迹与内在的文化之中。不静心的细品,怕是无法体味出它的内涵。
   佛罗伦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环抱以丘陵。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帝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米开朗基罗、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都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有了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的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花之圣母大教堂(又译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标志,外观以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现着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故称为“花的圣母寺”(Santa Maria del Fiore)。是意大利境内最大的教堂。
  教堂周围布满着其他建筑物,狭小的空间更显出教堂的宏大。教堂内空旷,声音回旋其中,阴森森的。若不是游人如织,独行其中,真的会很恐惧。
   粗粗的浏览完这个教堂,沿小巷漫行,巷内有许多的皮具店,各式各样的皮制品陈列其中,价格不菲。店门不大,很不起眼,步入其间,才发现内容丰富,回转延伸着,几乎占据整条巷子的一边。店内最多的是皮包,价格在一百欧元以上。
  皮具制品是意大利的特产,闻名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慷慨解囊,更加增添了这里的活力。
   2007年12月27日整理
  
   2007年11月3日
   在行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不其然的在意大利一个小镇上,度过了悠闲自在的几小时。
   这个叫做圣吉米那诺小镇,被誉为美塔之城,因此处建有许多高塔而成名。
   据说此地出过四个罗马教皇,出个四个意大利小姐,是人杰地灵之地。
   小镇幽静、古老质朴,丝毫不张扬不造作,有一种去留无意的禅意,安静的倦卧在深秋的阳光下。穿行其中,步履从容,神态自若。原本1小时的游览时间被自动延长到2小时。走街穿巷,流连在古老的小镇,欣赏手工制作的精美的皮具、驻足在家族流传下来的酿酒作坊里,随处可见的面包房,出售着各式面包。比萨饼、冰淇淋,小小的教堂,穿插的石塔……,别具一番风味的异国小镇,置身在悠悠的深巷中,久久不忍离去。
   10点钟大家才极不情愿的陆续回到集合的地点,乘车前往罗马。
   车行了3个多小时后到达罗马古城。罗马城分东城、西城。东城为老城区,西城为新城区。午餐后直奔位于东城区的全世界最小的国家----梵帝冈。
   这个小小的国家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2000左右,是个宗教国家,国民全是神职人员。要成为该国的成员,必须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可加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教皇,教皇是由教民选举产生的。
   在梵帝冈境内有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是耶稣的第一个弟子,在古罗马传教。圣彼得大教堂所在的位置是彼得遇难的地方,其弟子为了纪念他而建造的。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于西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於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修改,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时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後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
   教堂前的广场上有248根罗马柱,建筑物上有150多座雕像,全是较有成就的神职人员,雕像神态各异。
   进入教堂内部是需要安检的,如乘火车、飞机的安检一般。等候的队伍如一条长龙,弯弯曲曲的排在广场上,顶着骄阳,强烈的阳光直射下来,刺目耀眼。
   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开朗琪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转手。这里所表现的圣母痛苦状与开朗琪罗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贝尔尼尼的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除此三件艺术杰作外,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2007年12月29日整理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