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读《司马光大传》有感

颜心一质
2007-10-28 15:59   收藏:0 回复:1 点击:4570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获有司马光这样知名度的人物,并不太多。他幼年击瓮救友、中年以后奉诏编修《资治通鉴》、晚年以残病之躯尽罢王安石主持的“熙丰新法”三件史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至于人品性格,司马光律已励人,主张“诚”、“一”、“中”、“正”,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近日,我在悉心拜读了宋衍申先生所著的《司马光大传》后,更是从一些细微末节中发掘了一些令我受益的精髓,由于自身才疏学懒,往往难以深入领悟,只就其点滴收获记载如下,以期日后重读亦能警示自身!
  
  (一)求学之道
  第一,司马光属于较早开发智力的教育类型。还在他呀呀学语时,他的父母就开始教他识字了,稍长,便教读唐诗、《急就篇》、《颜氏家训》、《高氏小史》一类启蒙书,看来,这与西方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还记得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美国小孩指着礼品盒上的“O”大声说:“妈妈,我认识这个字,读‘O’!”他的妈妈并未表扬他,而是连忙审问:“这是谁教你的?”在得知是幼儿园的阿姨所教之后,将这位阿姨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据美国法律规定,为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四岁之前,不能教小孩子认字。相比之下,哪种方法可取,看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有关寄宿的问题,司马光父亲的观点是“孩子们朝夕相处,群处而自治,长进得快”,因此司马光七岁就读了寄宿制小学。
  
  第三,司马光的启蒙老师常讲的一句话是“人一能之,吾十能之,人十能之,吾百能之”,这话要谨记慎行。
  
  第四,司马光曾在国子监求学,我很欣赏那种学术氛围——自由、宽松,“一个题目往往有几位直讲上台唱对台戏,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自由,“完成规定的课业后,可自选任何书籍攻读”,“亦可与先生讨论”。议论时政,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已在自觉达成“天下之人议天下之事”的共识,由于司马光聪明好学,虽然年龄小,但发言踊跃,往往可以看到他广征博引,滔滔不穷讲解。
  
  第五,所谓“名师出高徒”,司马光曾受到过很多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恩师的教导。司马光在尊贤学馆读书时的刘先生“是进士出身,致仕的知县,可以与达官贵人平起平坐”,而梅尧臣是他在国子监读书时的一位先生,这位先生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每有诗作写出,司马光必设法抄来吟诵、体会”。
  
  第六,那时候,国子监将习字和作文定为必修课。司马光喜汉隶和魏碑,习得一手方正、淳厚的近似魏碑的方扁字,就是后来在修《资治通鉴》时,留下来堆满了两个房间的草稿纸,每张纸上除了涂抹的墨迹之外,每个字竟全是方方正正、一丝不苟的。至于国子监中的作文课“最被重视,一篇好文章会迅速传遍国子监”,并且老师们要求学生学写各种体裁,而且“都要过关”。
  
  第七,及长,司马光成年后,凡是没有公务缠身之际,必用来全心读书。他曾有一段时间在家乡为双亲守,这时便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让他读书写文章了。而且,读书有所得时便同他哥哥司马旦讨论或与志同道合之人切磋。司马光尤嗜读史书,每读到穷兵黩武之处,必掩卷长思。看来,古之学者,无不是善思之人啊!
  
  司马光入崇文院担任官职后,更是“不舍昼夜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图书之中”,又因为是恩师庞籍的提拔,他认为“只能用自己加倍的用功进行学术研究来报答知已之恩”,并“自觉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攻一个课题,他选准了《孝经》,最终取得了学术上的一次成功。为他后来修编《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施教之道
  在司马光学成之后,他也曾应邀或主动参与过教学工作。
  
  第一,司马光的教学别具一格。他曾被好友阵翱邀去县学讲学。一次,他见县学正殿供奉着孔子及他的十个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的塑像,谓之“十哲”。而其他在《论语》中有名字的弟子,县学里也为他们塑了像,分置左右两厢。司马光看到,“正殿供品,香火最盛;左右两厢差了许多,显得有些冷清”,不以为然,遂当着县学生们的面,与孟翱展开了一场对古人的评论,“十哲之中,孔夫子谓宰我朽木不可雕……”,即表明,“十哲”也有过失,而“十哲之外,孔夫子所称誉者尚多”,得出对古人,应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分析的结论:“各有所贤,亦各有所非”!如此别开生面的教学,在今天怕是难得一见啊!难怪,县学生们,不用组织,便展开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历史作物讨论,在县城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热潮。至此,孟翱水道渠成地提出,让学生各作文一篇!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之后,司马光一一看过,且将批语写得工工整整!
  
  第二,司马光还是一位热心于教学的老师。他对读书、写书乐此不疲,对讲书也兴趣盎然,“每当读书有所得,便到县学讲演”,“他对典籍之熟,对历史人物、事件见解之中肯、独到,令人折服”,作为学生,如能得如此之师,真是一大幸事啊!
  
  第三,司马光对于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敢于揭发。他对于科举制度曾提出过中肯的建议,在此我只就其中选拔教师一事谈谈,他提出,教师应“由朝廷委托州长官负责选拔德行好,学问好,有教学经验的人充当”。早在近千年前的北宋,司马光就提出教师要实行聘任制了!
  
  (三)为官之道
  
  司马光求学心切,可做官为宦之事,却看得颇淡。宋朝制定了“恩荫”的体度——凡是够级别的官吏,可任子孙为官。有一年,这份皇恩降到了司马光头上,他却一再地推辞,并指出恩荫制度的弊端。但他后来中进士之后,外出为官,也不重官职,只重为进行尽忠,为百姓谋利,在他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岁月中,这成为了他为官的宗旨。
  
  第一,初次为官,司马光就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与无畏的胆略。他“一到任,便深入下层,了解民情,结交朋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官场的弊病——“众官皆养尊处优的太平官”,而他自己则立下“宁犯天条,不违民意”的决心。为官之初就进谏皇上,写下了他生平第一篇奏章。后来他写的无数春意无不在关注民生,体察民意,并且“不仅揭露了问题,还精研深思设计了改革的方案”。
  
  他的胆略是建立在对朝廷无限忠诚之上的,司马光在《遗表》中曾写道:“宗庙社稷,危于累卵,可为寒心;人无贤愚,莫不知之,而讫无一人敢发口言者。”此句读来,我似乎能明白司马光这一名字为何能流芳千古了!
  
  第二,司马光也的确是一位极有魄力的人。对于镇压、惩办王则起义势力,司马光提出“只办首恶,不问胁从”的论断,连朝中老臣文彦博都赞其曰:“深谋老算也!”
  
  第三,司马光还是位至仁至信之人,这犹如在官场明哲保身之流中竖起的一面不倒的旗帜。他曾因恩师庞籍的失庞而受到牵连,由汴京贬往郓州任通判,但他没有半点埋怨,而是尽心治理,乃至“州境大治”。
  
  第四,对于,管理方面,司马光也自有一套理论,他在《知人论》中曾指出:“人君急于知人,缓于知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君的责任就是“用人”,而非诸事亲力亲为,并列举了古仁君的做法。
  
  (四)生活之道
  
  在紧张的求学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司马光也是一位志趣高雅的学者文人。
  
  第一,工作之余,司马光也不忘出外游历一番呢!他曾随父兄“观钱塘江潮、泛太湖之舟、临虎丘剑池”。后来,初到洛阳之时,为联络志同道合者,常常纵情山水,及至耽误了《资治通鉴》的修撰工作,引起政敌非议才无奈作罢。友人范镇到洛阳来看望他,司马光又不得不陪着他游嵩山,游华山,游龙门口,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到他的家中来。
  
  第二,司马光还有一大嗜好是赏花。他常常携同诸位好友,在洛阳的名园中赏花,有时就在花间设宴,一边品评酒香,一边品评花朵。“说司马光是花迷,一点也不过分。”书中如是说。
  
  第三,司马光与苏轼也是好友。苏轼爱喝茶也会品茶,司马光常常与之一起边品茶边赋诗,可见也是一位对茶道颇有造诣的人!
  
  第四,司马光有许多友谊深厚的朋友。其中首推邵雍。这个人没有官品,但他们却是最为志同道合的友人——“两人见面时和诗明志,不见面时传诗言志”。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话是应验在司马光身上的。与王安石的分分合合便尽在其中了,他们曾经是朋友,后来变成了政敌,及至王安石死后,司马光无限深情地苏轼说:“论文章学问,介甫(王安石字)乃吾辈之佼佼者;论能力介甫亦不在你我之下。”他与范镇亦如此,做学问上观点相同,政见上却往往相异,却不妨碍他们维系后半生的友谊!
  
  掩卷沉思,我的脑海中还涌动着许多能启迪我的智慧、鞭策我的行动的内容,诸如他的作风之严谨,待人之诚恳,工作之勤勉……真想捧读他所奉献给世人的巨著《资治通鉴》来成就一番“神交古人”之举!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