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颜心一质-个人文章】
非宁静无以致远
□ 颜心一质
2007-10-18 21:59
收藏:0
回复:4
点击:2372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读《让宁静的课堂如花蕾悄然绽放》有感
参加工作之初,学校分配我主要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多是带一年级刚入门的孩子。每节课,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想出很多花样,什么分组竞赛、当场鼓励、即兴表演、颁发奖品……这样的课堂真可谓是积极互动、精彩纷呈、情趣盎然!学生学习效果,总体上来说,还是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
几年后,我转入了这所初级中学任教,担任的仍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也试图探讨一种师生互动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举手答问的人总是寥若晨星,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当场“点将”的方式,以应付我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我所期望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会踊跃发言,举起如森林般的手的结果相去甚远。
这样颇令人苦恼的课堂氛围支撑了一段时间,我从学生不太理想的成绩中静静反思,这帮正处豆蔻之年的活泼初中生为什么不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表现那么活跃而积极呢?上课,我那么费力的启发、讲解、强调,那么辛苦地组织他们听写、做题;课后,那么用心地帮他们批改练习、作文,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可为什么总是收获一些不太饱满的谷子呢?
我开始探讨一种真正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我试图尝试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于是我的课堂中,少了些许喧哗,多了一份宁静;缺了些许活跃,添了一份深沉。
犹记得那次县赛课,我将这种教学氛围搬到了赛场。在我前面执教的是一位刚刚师范毕业的姑娘,那醒目的红色毛衣、白色短裙、粉色长筒靴,那激昂的语调,夸张的手势,美仑美奂的课件,异常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参加听课的老师如欣赏一台热闹的话剧般如痴如醉!
相比之下,我的课选取的是巴金的《繁星》一文,就沉静而从容许多。有的问题提出来后,学生需要独立沉思的空间,也正是有了沉静的深思熟虑,讨论触及到了本质,思维才能深入。可执教时,有的老师却耐不住寂寞了,我看到他们中有的开始开小差,有的甚至小声地议论着,我开始着急了,于是减缩了思考的时间,一再地将问题难度降低,以启发他们积极举手答问,可当这些问题被肢解后,又达不到我预期的训练目标了。课的最后十分钟,我安排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当画面上呈现出一幅幅静谧、美丽的星空图,耳畔响起空灵、优美的钢琴曲《星空》时,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他们沉思、遐想……然后写出了各自的独特感悟,有些同学直到下课铃响都没有察觉。而我们的听课教师们,有人看到我以这种方式结束新课,觉得无热闹可看了,竟然私自离席而去,弄得我好不尴尬。
可想而知,我的课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成绩,而在我前面上课的那位女教师取得了第一名。回来后,我反思:其实,我也曾凭着那样的课,参加低年级组小学教师赛课取得过好成绩,但,现在我们的对象是初中生了,还如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模式是可取的吗?那些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的课堂真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吗?而我的课堂呢?为什么有些老师会听不下去?我的课堂也肯定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中允许宁静,因为宁静中也可以呈现活跃的思维,但我在上课中缺乏应有的从容与淡定,在热闹不足的课堂中,我由于害怕冷场而破坏了那种学生宁静的思考的氛围,一名教师要大方、幽默、随和、亲切,更要显得有深厚的学养和远见的卓识!为此,我开始了悉心的摸索。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些没有盲目的随波逐流的思想和观点,它们就如置身于牡丹园中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在今天,《湖南教育 语文教师》中李荣喜老师所撰写的《让宁静的课堂如花蕾悄然绽放》一文,让我爱不释手!
李教师的话令人深思:“能否让对话在师生静静的阅读、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感悟、静静的聆听中进行,让无声的对话成为师生共同历炼、共同成长的过程?”“几分钟后,慢慢举起一只、两只、三只手……”“这样的思维才有深度、广度和新度。”此话娓娓道来,让人如醍醐灌顶。而著名特级陆恕也曾讲过:“一堂课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达到到一半的话,那就不是成功的课堂!”思,就得有好的环境,宁静的课堂才能营造宁静的心志,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真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值得注意的是,宁静不等于呆板,如果陷入呆板的泥淖,那教学效果也肯定收效甚微。
让我们在宁静的课堂中,静候学生思维之花的绽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