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音语石-个人文章

由“阿房”二字的争论所想到的

音语石
2007-10-06 22:35   收藏:0 回复:0 点击:4230

    上个月写的随笔,久不来林子实在是不好意思,暂且拿此小文出来现眼吧,呵呵。
  
  汉字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几千年下来所演变和衍生出的字不断的增多着,比如当年鲁迅就生造出个“猹”来,武则天也造出个“瞾”来……
  
  字意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不是最讨厌的,最叫人烦恼的无疑就是多音字。
  
  例如万俟(分开读也许你会读wan si,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姓氏,变成了mo qi ),在如龟兹,分开你会读什么?即使是合在一起没有好好学过历史的人也多半会念gui zi吧?实际上它读qiu ci(秋词)……
  
  最近网友和央视所争论的阿房宫的读音问题似乎比较抢眼,支持e pang说的人和支持a fang 说的人都互不相让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有意思吗?上古读音难道那么重要吗?如果我们都认为上古读音正确的话干脆都去学客家话算了,还推广什么普通话啊!
  
  与时俱进怎么进?无非就是跟着时代的节拍去“跳舞”,字典每出版一次就会增加一些词意,久不出现的字词也将逐渐走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目录而迈进古汉语字典中了吧?
  
  前段时间无意发现了个问题,“荨”字本有三个音,qián t án xún ,古音为tán(《说文解字》【卷一】【艸部】蕁 ?藩也。从艸寻声。炇,蕁或从爻。徒含切),这个咱先不说,单说qián和xún。)
  
  念qián的时候为:荨麻 。意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对生,开穗状小花,茎、叶生细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茎皮纤维可以做纺织原料,亦可做麻绳。
  
  念xún的时候为:荨麻疹。意思为:一种过敏性皮疹,俗称风疹疙疸。
  
  大家发现了吧,读音的变化仅仅是因为“荨麻”二字后有没有“疹”字,这样的文字也该与时俱进的改改了吧?
  
  十几天前无意看到新闻说德国的汉语推广活动惨糟“华铁卢”,而且经记者调查发现汉语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由浓转淡的现象,难道那些快进棺材的汉语专家不知道去反思吗?汉语难于推广的原因应该找一找了。一种语言的普及关乎这个国家的某种命运,一直自诩语言大国的中国仅仅是仗着本国人多才勉强排在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国家的前几名(新加坡也说汉语,多少有点欣慰),而且现在居然是全民学英语,靠,没学好自己该学会的语言文字就学起了外语,政府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知识应该用本民族的语言去传承,就如我们的古诗只能用汉语来诠释那样,而“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诞生出炉”了。注重科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语言文字的重要。
  
  闲语而已,聊作练笔,是是非非,本不重要,呵呵。